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 招生专业方向及导师介绍 国际关系专业(030207) 导师:刘继南、陈卫星、张桂珍、何兰、许铁兵、闵惠泉、李宏、冯宋彻、杨勉、仪名海、展江 1.国际关系史论方向 国际关系史论属于国际关系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于把史论方法和研究对象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大量的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又能从当今国际关系不断演变发展的现实轨迹来确定研究对象,特别是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所需要从理论上和认识上予以重视的问题,从而体会国际事务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上具备能独立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 具体地说,作为一个教学与研究学科方向的国际关系史论主要包括四方面的研究内容:(1)国际关系史研究。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近代维斯特法里亚国际关系体系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演进过程。具体可以包括近代国际关系研究、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和当代国际关系研究。(2)区域国际关系研究。按照政治地理意义的划分,可以对地区国际关系进行研究。这主要可以包括:美洲国际关系、亚太国际关系、欧洲国际关系、非洲国际关系、中东国际关系等。(3)国别与双边关系研究。研究具体某一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在目前,美国对外关系、俄罗斯外交、日本对外关系和中国对外关系是我国这类研究中的重点。(4)国际关系理论专题研究。主要包括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前沿、国际关系中国学派和国际关系知识社会学在内的诸多主题进行研究。 本方向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国际关系方法论、国际关系理论前沿、国际关系史专题、当代国际关系前沿问题、区域国际关系比较研究、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知识社会学等方面。 2.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方向 本研究方向是培养适应信息全球化的国际环境需要的、高层次的、应用研究型的从事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业务的高级人才。本研究方向旨在把新闻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两者在一个全新思维角度和理论框架中进行整体性的探索研究。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信息传播活动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的传统边界,信息传播成为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关系行为体。本研究方向是一个包含国际关系、制度比较、文化交流、技术创新、经济竞争的综合领域,研究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中的主要层面:媒体(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互联网)的传播功能,传播的组织手段(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传播的工具应用(舆论外交、文化互动、国际贸易)、传播的主要形态(冲突与舆论、跨文化交流、国际公关)以及国际传播的法规制度等。 本方向的学习目的是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出发基本掌握从世界近现代史以来国际传播发展历程的主要线索,认识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中的战略意义,加深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求学生从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发生演变的不同层面上去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功能和特点以及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对当今全球范围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和文化消费产生什么样的互动作用,重点掌握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大众传播的发展趋势,从而清楚地认识和应对当今我们所面临的信息全球化的挑战。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比较宽泛的知识基础和综合性的信息观察和分析表达能力,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国际关系中大众传播的走向,也能够从信息传播的具体案例中对各种相关因素展开分析和说明,从而得以从复杂多样的表面信息结构中提炼被传播的信息的本质,以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从事专业工作。 3.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交流方向 在一个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不同的国家、民族、群体以及文化之间的交往已经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而在这些交往中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文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及其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交流” 是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方向一方面基于国际关系的学科背景与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又从哲学、文化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出发,探讨在国际关系中文化所产生的微妙而深刻地影响,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中面对的一些普遍性的、典型性的问题。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研读国际关系学、传播学与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经典教材与相关著作,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应当进一步明确文化、跨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明确大众传播、文化、国际关系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掌握跨文化交流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和相关技巧;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在国际关系与文化交往中常见的问题;能够坚持正确的文化观、交往观。 本专业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时鉴于跨文化学科的特点与研究生的学历层次,对学生的外语、口头表达与交际能力以及研究问题与写作能力均应有较高的要求。 4.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方向 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是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之一。教学根据不同时期中国对外政策制订的背景,依据和中国当代外交各阶段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外交实践,对中外关系中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述;对21世纪国际关系走向与中国外交的重点做出科学预测。教学中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对国际关系理论、外交理论指导下的外交实践的叙述和评价,又有通过外交实践对国际关系理论、外交理论的阐述和反思。要求学生在分析和认识新中国外交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中国当代外交的性质;(2)中国当代外交的立场;(3)中国当代外交所处的时代、国际格局和国际矛盾关系的状况;(4)中国当代外交以和平与进步为根本目标及对两者有机联系的掌握;(5)中国当代外交在深层次上所受的世界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6)中国当代外交在中国不同领导人时代的主要特色等。 本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广播学院的特点,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掌握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理论;系统了解和熟知新中国在不同时期所制订和实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与世界各地区及主要国家相互关系的演变、发展;培养学生对国际关系理论、外交理论及外交、传播实践活动的兴趣、对国际关系问题的辨析能力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参与对外活动和新闻传播能力的优秀外事和外宣人才。 培养方式包括:课堂讲授、集体或个别讨论相结合的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鼓励并要求其撰写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与有关部门建立学术交流关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获得最新的动态和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相关的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充实知识,增长才干。 5.当代国际问题方向 本专业研究与当前国际形势发展演变直接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当前国际形势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态,提高对国际问题的认识和研判水平,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更好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总体缓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突出,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关系在动荡中进行深度调整。当代国际问题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涉及到时代特征、格局转换和三化(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第二类是重点问题,其中又分为大国关系问题和全球问题,后者涉及到人口、环境、能源、安全、发展和国际组织等方面。第三类问题是热点问题,如中东、南亚、朝鲜半岛、核不扩散等问题。第四类是周边问题,研究分析周边国际环境,比如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问题。第五类问题是当前国际关系所引发的相关国际关系的理论问题。 在教学安排上,将课堂阐述和集体研讨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主权和人权的关系问题,信息技术和国际关系。
文艺学专业(050101) 导师:杜文娟 1.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人文精神、历史传统以及文艺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文论与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学科方向之一。该方向以大量中国古代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文艺著作及理论史料为对象,中国传媒大学的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运用历史学、社会学、阐释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文论美学、古代书画美学,并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门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同时以古代美学范畴的研究为其突出特色。除意境论等传统的美学范畴研究外,借鉴西方美学,并结合中国古典美学的实际,整合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审美范畴,如审美回忆、审美惊奇、审美静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进行古典美学体系的研究,为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弘扬民族文化,古为今用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中国传媒大学的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对美学范畴的突出研究,不仅拓展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域,也为古典文学从史到论、由点及面乃至体系的研究找到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2.文艺学原理与马列文论方向 文艺学基本原理在文艺学专业里历史久远、积淀深厚的学术方向,侧重于研究文艺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基本规律、理论方法和范畴。文艺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吸收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文艺学与美学的新的理论观念、体系与方法,站在更高的角度推进文艺学研究的历史进程。马列文论是文艺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文艺思想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文艺学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也在文艺学领域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课题,有前瞻性的理论价值。中国传媒大学在这个研究方向上有丰富的学术成果和知名学者。 3.审美文化学方向 审美文化研究是当今文艺学和美学领域非常重要的前沿课题,体现着文艺学和美学研究的新的趋向。审美文化是在当代大众传媒居于主导地位的背景下的主要文艺学和美学的命题,但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关于审美文化研究,目前已有一些知名专家进行深入探索,也有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中国传媒大学的文艺学专业,在审美文化研究方向集中了一批实力颇强的学者,并创立了审美文化研究所。在国内的审美文化研究中属领先地位。 4.西方文艺理论方向 西方文论是建构文艺学理论重要的研究领域。以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研究西方文学的本质、特征、功用以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是西方文艺创作实践的概括,也是时代文化历史现实和社会思潮在文艺领域的理论表现。该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自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努斯,近代的布瓦洛、狄德罗、莱辛、丹纳、别林斯基,以及现当代西方文论,如形式主义、“新批评”、叙事学、巴赫金复调理论语狂欢化诗学、“文化诗学”、西方文艺思潮的历史发展状况,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形成发展及本质内涵等等,探讨西方文艺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 中国传媒大学的西方文论方向,运用历史学、社会学、阐释学、文化学等方法研究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学说及其审美原则,注重系统、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观点,提倡将西方经典史料、理论学说的诠释与西方文化历史语境的解读,与中国古典文论的研读并重,努力培养研究生的理论思辩能力、宽阔的视野,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050102) 导师:白俊龙、陈京生、付程、侯敏、李大勤、李钢、李晓华、刘海涛、鲁景超、罗莉、马玉坤、祁芃、吴弘毅、吴郁、云贵彬、曾志华 1.语言传播发声学方向 语言传播发声学是中国播音学的一个基础性分支学科。它以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发音和用声为主要研究对象。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传播主体(如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电声系统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传播活动。语言传播发声学是从物理(声学)、生理(器官、机理)和心理(感受、感情)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阐释用气发声、吐字归音、声音弹性的规律与个体训练难点和方法的一个学科。这个研究方向有两个领域,一个是语言传播主体在话筒前应用和日常训练体系,主要解决处理情、声、气的关系,以达到自如地因情用气、以气托声、以声传情的目的;另一个是对语言传播主体的声音运用进行科学的主客观评价体系,特别是解决“口耳之学”长期以来只有主观评价而缺乏客观评价的问题,通过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语言传播主体给以静态恒量和动态变量的监测,以建立各项指标体系、形成客观标准。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的节目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主持人节目、现场报道、晚会直播等,给语言传播发声研究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本方向将通过深入探讨对之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2.播音主持基础理论方向 播音主持艺术基础理论是中国播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基础理论,着重研究从稿件(话题内容)准备到实际播出这个过程中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如播音主持语言创作的基本规律、原则、方法,包括语言的特质与表达特点;传播主体的业务序列、语言文化层次与品位,以及素质修养;传播客体的接受心理、民族心态对语言传播的要求;播音主持作品的评价体系等。 播音主持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需要把稿件(话题内容)变为有目的的、有感情、有对象的有声语言作品,及于受众之耳,入于受众之心。本研究方向把稿件主持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探寻其表达特点和规律,主要解决创造道路、分析理解和具体感受稿件的方法、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以及话筒前状态诸问题。其特点在于正确处理“稿件(话题内容)——传播主体——受众”这三者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问题作出回答。 本研究方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特点,主要涉及语言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心理学、逻辑学、教育学等学科,它在有稿播音(朗读学为主)、无稿播音(口语表达为主)的范围内,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研究以有声语言为主干线或主线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艺术规律,以及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广播特点和声画和谐、赏心悦目的电视特点。 播音主持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广播电视事业的勃兴同步,我国人民广播电视的播音主持艺术,几经曲折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气派。本研究方向还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发生、发展的过程,探求其发展规律,其中包括发展史研究,各个时期主要代表人物、重点作品、不同风格流派的研究,以及中外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比较研究等。 3.播音主持业务方向 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传播学、新闻学、语言学、播音学、社会心理学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它的任务是,系统研究各类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的语体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训练方法;分析不同言语形式与心理机制、生理机制的关系,研究创作心态差异和肌体反应差异对言语表达模式的影响。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系统研究、比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本研究方向将立足于总结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的丰富实践经验,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构建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语体的理论体系。 广播是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它与声画结合的电视传播方式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的特 点。广播播音主持语体的研究,着重从广播播音主持语体的特征、功能、内容、结构、形式、创作心理、受众心理、语言表达特点、语体美学特征等方面来进行探讨。同时,对广播播音主持语体进行分类研究,根据不同体裁(包括文字稿和腹稿)、不同节目类型(如新闻评论类、知识服务类、教育欣赏类、综艺娱乐类等)、不同言语模式(如播报式、宣读式、谈话式、朗诵式、文艺晚会主持、现场报道等),分别探究其创作实践过程中的业务技能和表达规律。 电视播音与主持是电视传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手段和宣传形式,具有声画结合的特点。随着电视业的蓬勃发展,电视播音与主持的语体特点愈益鲜明,样态也渐趋丰富。电视播音与主持语体的研究,着重探讨跟电视播音与主持相关的各种因素对语言表达的影响,电视节目语境对播音与主持语体的基本要求;分析各类不同节目播音主持的语体特征和艺术风格;探求提高电视播音主持艺术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视新闻口播与配音、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电视纪录片解说、电视节目主持艺术、各类电视节目主持的特点、各种不同的电视播音主持风格、电视播音主持的形象造型及体态语的运用等。 4. 汉语普通话教学与水平测试方向 在全国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性任务。普通话教学与水平测试,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两个重要环节。本研究方向是适应我国新时期加快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要求,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它是应用语言学中语言教学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话教学研究,吸收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重在探索普通话教学的规律与方法,确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教学法理论原则,寻求快速有效地掌握普通话的途径,以提高汉语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整体水平。 普通话水平测试,着重研究测试内容、方法的规范化,主客观分析评价体系的科学化,仪器设备和电脑识别分析技术在测试中的应用等,以期提高测试的效度、信度和测试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国家级、省级测试队伍的理论水平。 本研究方向与国家语委进行了长期合作,研究成果在国内领先。这项研究的深入,对于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普通话教学与测试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理论指导作用;对于维护祖国语言的统一和国家的统一,促进全民族的语言素质的提高,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5.应用语言学方向 应用语言学方向是适应我国应用语言学发展需要新设立的研究方向,它以“人机交际”和人际交际的语言理论和技能、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跨学科的语言应用学科,它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本方向将发挥广播学院文、理、工多科院校、以及与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合作的优势,为二十一世纪的应用语言学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方向有社会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两个研究领域。社会语言学,重在研究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它结合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对语言应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总结社会生活不同领域(如旅游、交通、商贸、公关、司法、教育等)人际交往中语言应用的特殊规律,对语言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服务。 计算语言学是利用计算机对人类自然语言处理和加工的科学,它是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与合成等都是本方向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研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实现“人机对话”,汉语语音的识别与合成是关键性技术。我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对汉语有声语言及其在电子传媒中的运用研究,对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研究,在国内具有独特优势。本方向将借助于这些研究的成果,运用现代语音实验手段,首先对汉语韵律学、语音识别与合成评测标准等课题展开攻关。 6. 语言信息处理方向 语言信息处理是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十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方针之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语言文字信息化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关键。面对国际间“信息战”的日益加剧,加快发展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政府对此也十分关注,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能否尽快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取决于专攻语言信息处理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了改变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急需培养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推动面向信息处理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本研究方向在十几年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以机器翻译理论研究和机器翻译系统开发研制为主体、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计算机辅助术语研究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语言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基础研究全面铺开的局面。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成果及出版的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为该方向的科学实验、理论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研究方向用语言学理论指导语言工程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思想和风格。与单纯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的设计和研制不同,它的机器翻译系统设计全部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在广泛吸收各理论学派之长并将其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经验进行创新。 本研究方向重视培养文理兼通的语言信息处理专业人才,招生对象主要为理工科毕业生。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现有教师文、工、理科齐全的优势,逐步建立起语言信息处理专业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使我国文理兼通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050103) 导师:路宝君、彭宗平、徐丹晖、张民权、赵雪、李峰、刘海燕、李佐丰 1. 汉语史方向 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这里面包括对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汉字形成过程的研究。研究汉语内部发展规律是中国语言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汉语史在语言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汉语史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包括方言在内的现代汉语由很重要的作用;没有汉语史的知识,很难真正理解现代汉语。汉语史的研究对于普通语言学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普通语言学正是从包括汉语史在内的语言事实中归纳出一般性理论的。 此外,汉语史与中国历史、文学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都有密切关系。在实践工作中,汉语史的研究对现代汉语的规范有较大的作用。正是汉语史的发展规律,给现代汉语的规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世界各国无不重视本国语言史的研究、教育工作。中国历代学者也始终重视汉语史的研究教育工作。从汉朝初年到近代,汉语史的研究和教育有很大的发展。这些工作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这个工作。 1949年以后,汉语史的研究有了更为显著的成绩,并被列入高等学校中文系有关专业的课程。这就对汉语史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在汉语研究工作有了长足发展的基础上,汉语史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又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广播电视事业是与语言工作有密切关系的部门。对于为广播电视事业培养高级人才的广播学院来说,一定要加强语言方面的教育工作,这样,做好汉语史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就是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硕士研究生的汉语言文字专业中汉语史方向的设置,就是完成这向任务的重要措施。广播学院一直重视汉语史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无论是在教学科研人员的配置上,还是在图书资料方面都有较雄厚的实力,在硕士研究生专业中设置汉语史方向,是具备条件的,也是完全能做好的。 2. 现代汉语方向 现代汉语专业以语体理论方向为重点。 语体学是一门脱胎于传统修辞学和风格学而吸收了现代语言学成果的新兴学科。它在国外早已发展多年,而在国内却还是一个亟待全面开发的领域。语体学又称“功能修辞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语言在运用于各种活动领域、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变体时所应遵循的规律,研究由此而形成的不同功能语体的言语特征,以及功能语体中选择和组织语言手段的规律。 语体问题自上个世纪20—30年代由布拉格语言学小组和俄国学者们提出后,逐渐为各国修辞学界所重视,成为现代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专家们认为,语体是研究语言如何为语言实践服务的核心问题。50年代初期前苏联《语言学问题》杂志开展了修辞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语体。语言学家维诺格拉多夫院士指出:语体是“语言修辞学第一性的,而且是最深刻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修辞学空前繁荣兴盛的时期,而在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语体研究。中国修辞学会多次年会的主题之一就是语体问题。收录会员优秀研究成果的《修辞学论文集》中有不少研究语体的论文。1985年中国华东修辞学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了全国首届语体学学术研讨会。会后研究语体理论的论文和专著不断问世。语体观念已在修辞学界深深扎了根,大家普遍认识到研究修辞离不开语体。正如张弓先生所说:“应当把修辞和语体联系起来研究。”很多学者提出建立以语体为中心的汉语修辞体系,修辞教学应以语体为纲。 我国语体研究起步较晚,有关语体的许多根本问题尚须深入探讨。诸如语体的性质、语体的形成和分类、汉语的语体系统、各种语体的功能和特征、语体的交叉和渗透等,都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做出更加可惜、更加符合实际的论析。前苏联语体学专家科任娜1981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强调:今后语体研究的任务在于加强对各语体(包括分语体、“边缘体”、“综合体”)的语言特征的研究。我校作为一个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培养基地,对广播电视语言的语体研究负有责无旁贷的重任,在此领域内还有很多重要的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因此在我校的现代汉语研究方向应以语体理论的研究为重点之一。 我校自1986年起在现代汉语硕士点内设置语体理论研究方向,至今已培养了十几届硕士毕业生,为广播电视事业和其他岗位输送了不少有用之才。据不完全统计,历届硕士生中毕业论文撰写语体方面课题的约占30%以上,毕业生中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约占21%,从事与语体有关工作的达60%以上。 3.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在“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内设“汉语教学法”方向,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重点。 (1) 汉语教学法历来都是汉语言基础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教学法 研究,也是汉语言基础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自现代汉语诞生之日起,其教学过程即随之开始;应用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了汉语教学研究的理论升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汉语教学研究,无论是对内的,还是对外的,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角度说,我校有国内著名语言学家为学科带头人的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的深厚基础,最近又增添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雄厚实力,如果再加上汉语教学研究理论的参与,必将使汉语语言理论研究体系更趋完善。 (2) 我校作为全国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一直担负着一般性语言教学及行业性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汉语教学中把结构、意义和交际功能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学生在本行业内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是多年来面临的理论与实际的大问题。随着时代要求的不断提高,矛盾日益突出。汉语教学如何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语言应用实际,走出一条新路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从目前的环境和条件来看,可首先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切入点,逐步扩展研究领域。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不断加大,国内各汉语教学机构为了在来华留学生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多的份额,都纷纷把对外汉语教学高学历师资的竞争放到了首位。此外,全球性“汉语热”方兴未艾,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外汉语教学师资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因此,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入手设立培养方向,在实际上也是行得通的。 4.文字学方向 汉语文字学是研究汉字历史、现状及其应用,探讨文字在发展、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和现象的一门学科。它总结有关文字的基本理论,为我国文化建设及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提供依据。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它通过记录语言而被赋予了音和义,但同时文字又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形体是文字的本体,也是文字学的首要研究对象。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未间断使用的文字,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悠久文化的一个象征。文字研究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传统语言学就包括文字、音韵、训话三个基本门类,其中传统的文字研究是以说文学为其核心的,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继宋代的金石文字研究后,随着甲骨文、西周金文等文字材料的大量问世,直接促进了古代文字学的兴起。以说文研究和古文字研究为基础,在国外普通文字学的直接影响下,在唐兰等学者的提倡下,汉语文字学得以形成系统化理论,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如今它包含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结构、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功能、汉字的字际关系、汉字的整理和规范、汉字的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等课题。无论从基础研究还是从社会应用的角度来看,汉字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汉语文字学还与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语文教学等许多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本体的研究往往成为上述研究的基础,或为之提供参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汉语文字学方面,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人才齐备的队伍,其师资和条件是设置和建设好该方向的重要保证。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050105) 导师:白岚玲、石旭红 1.中国古代诗文方向 诗歌和散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艺术形式。诗文创作影响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锻造中华民族的灵魂起到过特殊的作用。千百年来,诗文创作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点所在。古代诗文研究是本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古代诗歌研究包罗万象。诗歌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诗歌的艺术规律,诗歌的传播和接受,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诗歌与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等,都是本方向的研究课题。 古代散文既包括古代奇句单行的散体文,也包括辞赋和骈文。从先秦到清末所有的文章创作,都是本方向的研究对象。目前研究重点放在三个方面:(1)先秦诸子散文研究。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在全部中国文化研究中,具有基础的性质。作为文学研究,本方向侧重对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规律及其与后世文学创作相互关系的研究。(2)古代史传文学研究。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史官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历史散文创作。史传文学研究既包括对史传文学发生、发展的研究,也包括对史传文学内部艺术规律和相关文化背景的研究。(3)骈文和辞赋的研究。辞赋和骈文是我国特有文体,充分地显示了中国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魅力。骈文和辞赋的研究,将着重研究其艺术形式,发掘这两种文体的艺术魅力,关注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方向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培养学生深厚广博的文化素 2.中国古代戏曲小说方向 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诸多门类中极富特色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古代戏曲方向研究的内容包括了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早期戏剧的形态、中国古代经典戏剧样式的主要艺术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中各种文化(含外来文化)因素的作用、中国古代戏剧的形成发展模式、古代戏剧与相关艺术的关系、重要剧种、声腔的特征与流变、经典剧目、重要作家、戏剧流派,还包括戏剧批评、戏剧文献等等。另外,剧场、曲律、优伶研究作为这一领域的专门之学也是本方向研究的对象。本研究方向在中国早期戏剧研究方面具有特色。 中国古代小说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古代小说与其他相关艺术的关系研究、重要小说作家研究、小说个案研究、小说形态研究、小说批评与小说理论研究等。将古代小说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广阔背景之下,研究小说的生产、传播、接受,是这一学科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方向注重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史上的重要问题,提倡文献与理论并重,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宽阔视野,艺术修养与写作能力。 3.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归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重要分支学科,有深远的学术渊源及厚重的理论含量,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具有不可或缺的学科意义。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借鉴吸纳传统与现代的学术理论和观念,对大量的古代文艺理论遗产进行整理、分析,并从某一侧面或角度进行史的建构,在已有的批评史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从而使古代文学理论焕发生命活力,加速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过程。主要的研究侧面有:中国诗学思想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研究,重要批评家、理论著作研究等。本方向研究强调理论与文献并重,提倡将文学批评史与文学史、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相互融通。 本方向培养研究生着重于理论思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及中国古典文学功力的全面培养,使之既有坚实广博的古代文学功底,又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优势。
新闻学专业(050301) 导师:郑保卫、王武录、赵玉明、雷跃捷、李磊、哈艳秋、张舒、邓炘炘、张玲、傅俊卿、陈作平、潘力、吴水平、金梦玉、方毅华、张彩 1.新闻理论方向 新闻理论作为新闻学科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探讨和掌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启发人们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时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自学意识。设立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学员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演播新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新闻学研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熟悉和掌握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主要方法和技能,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研究新闻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和新闻传播活动的科学方法;熟悉各种新闻媒介的性质、功能和作用。 2新闻业务方向 新闻业务也称“应用新闻学”,是自从新闻学诞生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研究领域,中外早期的新闻学研究基本上都属于新闻业务研究。目前,它与新闻理论、新闻史组成了新闻学学科的基本构架。早期的新闻业务研究大都集中在报刊业务研究上,随着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新闻业务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明显加强。 本方向以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研究为主线,以不同媒体的新闻传播属性研究和不同领域的新闻报道研究为两翼,揭示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和各种特殊规律。该方向主要为实践一线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面广的高级应用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学习期间,学生除学习新闻传播学科相关知识和新闻业务基本技能外,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人未来发展自由选择主攻方向。 3.网络新闻及新媒体方向 在网络传播技术手段日益更新,全球信息化浪潮快速推进的当今时代,网络作为新型传播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网络传播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网络传播引出的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本研究方向立足于新闻学、传播学的学科基础,集中探讨网络传播所带来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现象,是传统新闻学、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和新延伸。本研究方向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国内外网络和新媒体传播面临的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涉及社会运转多个领域和层面,具有跨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倾向,力求揭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的内在规律。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网络传播历史发展和现实运作入手,在把握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研究数字化传播大背景下、代表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发展方向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 本方向研究将着力揭示网络传播和新媒体传播活动的过程、环节、要素和效果等的基本机理,从新的学术角度,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传统传播活动在网络生态环境下的新问题新变化,加深和丰富对传统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研究成果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宏观上,对我国的新闻传播、网络传播活动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提出建立在规律性认识基础上的学术透视;在微观上,结合我国网络传播的实践,结合与传统传媒行业的比较,研究网络传播的手段、受众、发展和规制等问题,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建构良好的舆论与传播环境,促进社会文明的整体建设。 网络传播和新媒体研究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科学语言,对于新闻传播、网络传播具有较高水准的专业认识和把握,具有缜密和创新的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外语和电脑,能够运用科学方法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复合型的高级研究人才。 本硕士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也拟采用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兼职导师共同辅导和培养模式,以利于人才的迅速成长和全面发展。 4.报刊理论与实践方向 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报刊理论和实践研究,探讨报刊传播新闻、沟通情况、阐扬观点、引导舆论、传授知识、刊登广告、提供娱乐、经营管理的历史、现状和规律,重点是研究中共党报党刊对大陆所有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主流文化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研究党报党刊采(采访)编(编辑)评(评论)特点、运行模式、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以及与非党报党刊的竞争与互动研究报刊与广播、电视的竞争与互动。 强调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训练不断线,了解国情和业界前沿问题不断线,英文学习和中文写作不断线。坚持知行统一,新闻报道与新闻科教并举,以做党的耳目喉舌为依归。即:所培养的人才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深厚的治学功底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在报刊等媒体独立从事采编评工作,能在科研单位独立从事新闻研究工作,能在高等院校独立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拟采用双导师制。首批聘请《人民日报》评论员、高级编辑李长虹,北京日报社《新闻与写作》杂志副主编、主任编辑郭栖栗,《中国海洋石油报》总编辑、主任编辑赵利,《漯河内陆特区报》总编辑、高级记者熊焕业,为兼职导师。由本校教授王武录与他们共同指导“报刊理论和实践”方向的硕士生。 报学是新闻学的基础,报刊是倍统媒体,又是强势和主流媒体之一;大陆报业更是当今朝阳产业之一。本校招收“报刊理论和实践”方向硕士生,且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预期人才需求前景较好。
传播学专业(050302) 导师:柯惠新、周鸿铎、刘京林、胡正荣、陈卫星、郭镇之、刘继南、余小梅、刘燕南、肖明、宫承波、龙耘、袁军 1.理论传播学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今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活动及其规律。 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实践,研究广播电视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认识规律、扩大效果,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我国改革开放建构良好的舆论与传播环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根据本学科点的基础和优势,应用传播学方向侧重与以下两个领域的研究: 传媒经营是从经济的角度研究传播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该学科从传播媒介入手,既分析了传播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又科学地界定了传播媒介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传媒经营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播事业发展的基础。 传媒经营是伴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具有传播理论的共性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传媒经济的研究对象是以传输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各种传播媒介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各类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其理论体系的形成使传播学增添了新内容。 传媒经营具有很强的求实性特征,它突出对信息传播经济行为的研究。这一研究重点既是信息社会大量生产、传播、控制信息和知识所必需的,也是传播学在信息社会必须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信息传播活动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在增大信息传播量的同时,十分重视信息产品价值的增值。信息传播的投入产出是传媒经营理论研究的重点,并实现少投入多产出。 传媒经营既然是传播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建立和完善化既有利于传播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又为充分运用传播学理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操作原则、策略与技巧。 传媒经营理论的形成,为开发和利用信息传播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传播学理论在发展中国家中广泛应用寻找到了入门口;为建立完整的应用传播学体系打好了基础。 传媒经营理论的形成,是传播学、信息学、经济学联系起来的“桥梁”,它使传播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对信息经济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传播学真正地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社会经济领域。 传媒经营理论的形成,把传播实务研究由过去的单一化的新闻传播推向了宽范围的信息传播,同时也在发展着传播效果理论。 传媒经营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当代传播活动所必需,而且是未来网络传播时代所必需。 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是横贯传播学与应用传播学诸学科方向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受众研究既是传播活动的决策依据,也是衡量传播效果的尺度来源,它的量化形态还是媒介与广告市场的通用货币。以受众理论为指导,采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所进行的受众调查,如视听率调查、阅读率调查等及其分析本身,也成主媒介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受众研究以三个并重为特征,即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并重,文理并重,宏观与微观研究并重;注重培养三种高级专门人才,即从事受众理论研究的人才,从事受众调研分析的人才,以及基于受众调研进行媒体策划、编排、经营以及广告媒体计划、购买和效果评估的复合型人才。 3.传播学研究方法方向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的科学,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具有多学科性的边缘学科。传播研究方法则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有效地客观地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结果的描述、解释以及理论模型的检验和修正等,从而达到综合性地、深层次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探索和研究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和传播效果的目的。 传播研究方法的特点是,文理综合,学科交叉;既研究定性方法,又重视定量方法;既强调基本的理论和框架,又注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计算机软件;既要与国际的研究方法同步,又要适应我国的研究实际。 传播研究方法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科学语言,熟悉思维模式,能够运用归纳、分析、建模等方法从事传播研究的复合型的高级研究人才。既培养既懂定性分析方法,又能综合地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和各种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传播学有关前沿课题和实用课题研究的应用型人才。 传播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研究方法类(科学的基本原理、抽样调查原理、计算机辅助调查技术、实验、内容分析、定性研究法、媒介研究、数据处理等)、统计分析类(初级分析法、高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结构方程式模型,等)和实用软件类(数据录入软件、统计分析软件、问卷调查分析软件、专业分析软件,等)。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以老师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提倡研讨,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寻求知识和答案;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教师共同完成研究课题,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传播研究方法综合多种学科,同时借助现代信息分析工具,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学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将大大地提高我国传播学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并有助于我国传播学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传播研究方法“是中国传媒大学新开设的传播学研究方向,具有文理兼容的交叉学科的性质。为了鼓励传播研究方法方向的研究生更好地学习,为我国的传播学科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该方向设立有“柯惠新传播研究方法奖学金”(简称“柯惠新奖学金)。 4.电视文化传播方向 电视文化传播方向是对电视影像符号、各种节目形态作整体性的研究。它跨多种学科,如:哲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新闻学、心理学、影视理论。研究范围广阔而深透,是电视新理念、新观念、新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 电视文化传播在整个现代媒介文化中处主导地位,影像文化现正取代印刷文化的中心位置,成为主导文化。电视文化是大众文化中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在整个现代媒介文化研究中,它处于学术最重要的地位。而以往我们对电视文化研究不够,常陷入各分支学科之中,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电视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让各个分支学科从整体上观照电视媒体文化。 由于电视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巨大,我国电视媒体的不断开放,影视文化在国际竞争的加剧,对电视文化的研究具有极广阔的前景。如:对世界各个文化差异性和体制的研究;各国家、各地域的观众文化心理研究;电视的策划;数字互动电视:电视功能和DV影像文化的研究,将推动电视理论各学科的发展,并能产生众多的边缘学科。它应成为媒介文化的主导学科。 电视文化传播方向培养的学生,能更深透地理解电视对社会的作用,视野更开阔,具有深厚的文化学养,在电视台和理论研究上更具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媒体业将更需要此专业方向培养的智能策型划和多视野观念的电视人。
国际新闻专业(050320) 导师:蔡帼芬、刘洪潮、王 纬、徐琴媛、麻争旗、刘笑盈、张 开、林 柏、陈卞知、田智辉 1.国际新闻史论方向 国际新闻是与新闻学共生的新闻学分支,自产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庞大系统。如果从第一条国际新闻刊出至今算,国际新闻的作品可以说已经以上千百万兆亿计,如果从第一条国际新闻刊出的报纸算,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媒介也是可以成千上万,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互联网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发达的报道体制。而从事国际新闻的人员亦不可胜数。国际新闻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意义深远。由此,国际新闻也成为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和国际文化交流等分支领域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分支学科。国际新闻史论就是从历史和宏观两个向度来对这一分支学科的综合把握。 研究范围:国际新闻理论主要是研究其本体论的问题,包括国际新闻的定义,发展形态、特征、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国际新闻史则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中探讨国际新闻的发展阶段及规律性的特征。包括国际新闻的形态研究、国际新闻的作用及效果研究、全球化与国际新闻研究、国际新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等。 对于国际新闻巨大的现实存在而言,关于国际新闻学的研究则相对滞后。仅丛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来看,在英文著作方面关于新闻的著作有800多种,而国际新闻只有不到20种,中国的国际新闻研究更为落后,相比之下北广国际传播学院在国内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对领先的。所出的几本国际传播与大众媒介、国际传播与国际关系、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等作为国内首创。显然,相对于国际新闻的巨大现实存在,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新闻学科具有十分巨大的社会理论和现实意义,这是一个早该进行而现在才初步具有条件的巨大课题。也是一个具有绝对开创性的课题。完成这一任务,不仅对中国学术界,而且对世界学术界都是有益的贡献。学生掌握这一方向,不仅可以成为研究性人材,也可以成为理论型的实际工作者。 2.国际新闻业务方向 国际新闻传播业务方向培养的硕士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本专业方向培养的硕士,通过三年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一定科研能力的训练,将是我们国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的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他们将成为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事业从边缘走向世界传播中心的主力军。 本专业方向的研究范围锁定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流新闻媒体的研究;国际新闻流动和走向的研究;以及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研究国际新闻的报道方式,报道方法,研究各主流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并密切关注国际新闻的最新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壮大,这个专业方向具备了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坚持专业业务知识培训和实践,要求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推荐学生到国家主流媒体学习和实践,因此本专业方向具备高度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专业领域里占据了稳定发展的地位。 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应具备坚实的新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国际新闻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我国的对外宣传报道方针、政策;了解西方新闻报道形式,精通一门以上的外国语,能熟练运用中、英文进行各媒体的国际新闻编、播、采、写工作。 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急剧增加,根据入世的承诺,境外媒体将于2005年后进入中国,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面临巨大发展的良机和严峻的挑战。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事业需快速发展,提高竞争力。然而增强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竞争力与高素质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专业方向发展空间大,前景好。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境外媒体都需要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将会成为国内、国际市场的紧俏产品。 3. 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交流方向 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从国际间文化交流传播的视角来考查国际新闻传播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性。它拓展了国际新闻研究的认识视野,对建立和完善国际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把新闻学与跨文化交流学结合起来进行专门研究,既是新闻学研究的深化,也是跨文化交流学从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向媒介关系延伸和拓展的必然趋势,而目前这一跨越在国内学界当属首创,在国际学界也少有先例,因而具有理论开拓性,其学术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从研究的特色来看,由于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涉及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多个层面,因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必然以传播学、文化学、语言学、新闻学、社会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成果为基础,所以这一研究方向具有突出的多学科交叉性。当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功底,而研究的过程也必然是拓展知识、锻炼跨学科研究和思考能力的难得机会。相信这一研究方向的设立会受到广大学子的认同和欢迎,也一定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有力支持。 从研究的前瞻性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我国媒体的国际新闻传播活动日益活跃,成为中外文化对话的重要内容。显然,用文化比较的方法研究国际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揭示国际新闻活动的文化属性及功能,其研究成果和科学理论对于改善我国媒体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尤其是提高对外传播效果,促进传媒业的改革和发展,使之更有效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闻传播学与跨文化传播学的交叉与融合不仅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反映了国际传播本身具有的特性。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人才匮乏。与此同时,国际新闻媒体及相关研究和学术机构却非常需要具有这方面素养的跨学科人才,以改善专业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另一方面,加强这一方向的研究将对新闻学、跨文化交流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培养国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对满足社会之所需,提高我国国际新闻,尤其是对外传播的效果,改善理论研究状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该研究方向的发展势在必行、前景看好。 4. 国际媒体研究方向 国际传播事业在传播技术,尤其是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如今,我们真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事。然而,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通过媒体这种间接方式来了解世界,视线也往往模糊不清。柏拉图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在洞穴中,人背着火光,只观察到经过他背后的事物的影子。这种说法恰当地表示出了处于媒体包裹中的现代人的认识偏差—更多的时候,我们通过媒体了解的,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世界的影子,因为媒体对社会的反映和描绘并不是镜子式的反射,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做出了各种不同的折射。因此,要想不被媒体万花筒所迷惑,要想读懂国际传媒现象,我们就需要一双“慧眼”,对国际媒介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国际媒体研究主要包括:北美和欧洲媒介研究状况比较,国家、市场和传播体制,媒介研究与媒介政策、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新闻媒介的市场化产业化战略服务、新闻政策与法规研究,媒介集团化研究,新闻报道效果研究、媒介发展状况研究,新闻从业人员结构及职业道德状况研究,新闻报道与意识形态研究(如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女性主义等研究),媒介环境与受众研究,新闻叙事风格研究,名记者研究,广告与公共关系研究,女记者与性骚扰研究,新闻报道与受众观念研究等。 目前西方学者对以上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是比较零散。在我国开展此项研究,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对打开面向现实的发展道路、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都具有重大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国际媒介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电子传播,人类的生活已被媒体层层包裹,媒体的触角已经深入我们的思维领域。尤其是到了“互连网”时代,整个世界的生活都被小小的电脑芯片和细细的网线连接在一起,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疆界的正在经历传播技术带来的信息和思想自由流动的挑战。 随着我国进入WTO以后,将同时面临国外媒体的挑战。如何把握时机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中去,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因此,国际媒介研究方向的开设,对国际媒介进行高层次的研究并培养出一批高水的新闻传播人才,以满足这方面的人才需求。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050321) 导师:陈刚、丁海宴、曹璐、高晓虹、孟群、刘宏、何苏六、任金州、任远、王晓红、赵淑萍、张雅欣、叶凤英、朱羽君 1.广播电视史方向 中国广播电视史是一门新兴的历史科学,目前在我国科学院文化史上已经占有一定的地位,近些年来,在我国新闻学教育和新闻研究中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中国广播电视史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历史科学。它是研究我国利用无线(有线)电波传送声音图像,借以传播新闻、政论、文艺和广告等节目的整个广播电视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国广播电视史作为一门专业史,是从广播电视这个领域进行系统的、深入具体的研究探讨其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广播电视史研究内容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置沿革,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变化,广播电视理论的演化、广播电视节目及其宣传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总之,中国广播电视史是从历史视角对我国广播电视诸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人们开创和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活动的某些内在联系和特点。 这个研究方向的目的是:(1)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史为我国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2)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史为广播电视界提供有益的经验,以史为鉴,善明当今。(3)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史,丰富我国人文的科学文化史,促进社会的繁荣进步。(4)研究广播电视史更好地发挥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 外国广播电视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媒介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外广播电视事业,无论是产业、体制、运营层面还是具体的节目层面,将会有更深入更广泛的交流。同时,中国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改革,也势必要借鉴外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合理成分与优秀经验。因此,对外国广播电视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外国广播电视研究方向,是建立在外国新闻史研究与广播电视媒介研究相结合基础上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的研究重点有:外国广播电视发展历史、外国广播电视的运行体制、外国广播电视未来走向、外国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外国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外国广播电视节目采制特点等。 外国广播电视专业方向,旨在培养熟悉外国广播电视状况、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 外国广播电视方向,要求研究生应具备中外新闻史(含广播电视发展史)、新闻理论、广播电视新闻业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具备较强的理论思维与分析能力,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对待外国广播电视的传播政策与传播理念。 3.电视新闻方向 电视新闻是现代新闻学应用学科,代表了即时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向。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电视新闻传播手段及其优势;电视新闻历史演变及其理论形成;电视新闻的作用及社会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传播格局;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样式;电视新闻报道原则、报道方式、报道手法及采制流程;电视新闻传播的前景及发展走向。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目的及意义在于: (1)在一定意义上讲,电视新闻带动了新闻传播的革命。通过提示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丰富完善现代新闻学,在研究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体系的新探索和思想方法的创新。 (2)在即时通讯时代电视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可以更快地传播,而且受众比任何时候都多。研究电视新闻报道的规则及方法,能够不断地促动实践的发展,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进一步拓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电视新闻对于社会、历史和人的重要作用日渐明显地不断增长。社会舆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思想和信息的传播。毫无疑问,对电视新闻的研究,将使我们更好地发挥“第一传媒”的社会作用,推动人类的进步。 电视新闻研究不但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非常的历史意义及广阔的研究前景,今后将在继承新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电视新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纪录片方向 电视纪录片研究的目的:探索电视纪录片所具有的独特运作与创作规律;探索电视纪录片与人的关系;剖析电视纪录片独有的视觉语言与读解方式;解明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态;洞悉电视纪录片中所包涵的其他人文学科内涵,运用纪实的电视语言表现等。 建立电视纪录片研究方向的必要性:纵观世界纪录片领域,电视发达的国家如美、英等国家已经开办了纪录片频道。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国家电视节上获奖项最多的当推电视纪录片,但是,由于电视纪录片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成为中国电视人裹足不前的羁绊。因此,建立纪录片研究方向迫在眉睫。从理论上为中国的电视工作者铺平前行的道路,特别是使中国更多的优秀电视纪录片作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中国电视理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5.新闻摄影方向 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本是一个伴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报纸、杂志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用图片来讲述的新闻。在电视新闻得到充分发展的今天,用图片和视频影像来叙事、进行新闻报道是当今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闻摄影将通过对摄影技术和艺术的研究和实践、摄影新闻历史和现实的研究,探索影像新闻叙述中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影像在各种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应用。这是一个涵盖报纸、杂志、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的实践性很强、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该学科是欧美发达国家著名新闻学院中必设的一门学科,这方面美国的纽约摄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密苏里大学、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学等都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开设了这一研究方向,甚至还有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术方向。摄影新闻学这一研究方向,一方面可以发挥电视系在摄影和电视新闻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可以进一步开发影像新闻的潜力,将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一直走在中国新闻摄影的实践和研究的前沿。
舆论学专业(050322) 导师:林淑华 1.舆论学基础方向 舆论学被称为“新闻哲学”。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舆论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舆论扩散、舆论引导、舆论监督、舆论控制等问题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舆论学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的现实需要。 本方向主要研究舆论的内在原理、中外舆论思想的发展历史以及舆论学与其他学科(诸如新闻学、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情报学、信息学)的交叉。 2.应用舆论学方向 从学科的发展前景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无论是舆论的形成、扩散、调控机制,还是舆论的影响力都将不同于以往社会,民意调查、舆情分析等应用舆论学空间很大,尤其是在政治领域,曾被称为“政治算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舆论的形成、扩散、控制与引导,舆论调查、舆论分析以及当前中国的舆论形态特色。包括党政部门的宣传、选举、决策方面的民意调查与分析,企业、社团的公关活动、经营活动方面的民意调查与分析。 3舆论调查方向 舆论学学科体系的创建,离不开严谨的方法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西方引进的舆论调查这一理性的工具,已经逐步被接受和采用,并成为了解舆论和民意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有效地使用这一工具,对舆论调查方法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方向主要研究如何科学地获取舆论调查的数据,如何利用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包括科学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科学的舆论调查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抽样调查原理和方法、问卷设计与评价方法、调查实施队伍的组织和质量控制、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调查报告的撰写。
编辑出版专业(050323) 导师:王武录、蔡翔、丁海宴 1. 编辑出版史论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编辑出版的历史沿革、编辑出版的思想和艺术发展史、编辑出版实践的规律总结、出版法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编辑出版的编辑体系,理清出版体制,研究不同介质的媒体出版物的特性,并注重结合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借鉴其研究成果。 本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可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种编辑出版机构、网络媒体和电视机构从事理论研究、教学和相关业务工作。 2. 编辑出版业务方向 本方向综合现代新闻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媒介编辑业务的理论、媒介编辑业务的实践、媒介编辑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媒介出版业务的理论、实践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媒介编辑出版业务各个环节的发展特点及一般规律。相关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等。 本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可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报刊社、出版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体工作。 3.电子出版编辑方向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基于传统的编辑学、出版学的理论和实践,主要研究电子音像编辑出版业务的特点、规律,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制作和出版业务中的技术和艺术表现,电子编辑出版业务的发展和走向等。相关学科方向为广播电视编辑学、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艺术学。 本研究方向的硕士毕业生是为音像出版机构、网络传播机构和电化教育机构以及影视创作机构专门培养的复合型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另外,也可以在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等研究单位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
广告学专业(050330) 导师:丁俊杰、黄升民、钟以谦、张树庭 1.广告理论与广告史方向 本研究方向重点在于培养广告学术人才,使我国广告理论的发展能够紧跟广告业界实践的飞速发展。鉴于广告学系于上个世纪末做过的中国广告二十年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以及已发表的若干理论与学术成果,我们认为我院已经具备了带动广告学博士研究生深入发掘、汇集和整理广告理论和史料的基础和实力。 目前,广告业界(包括广告公司、媒介和广告主)在经营管理上、实务操作上都迫切需要理论指导,而我国目前的广告理论、学说大部分来自国外,这些“舶来品”没有被很好地吸收、转化和运用为适合我国广告业生态的理论学说,还有些所谓理论学说实际上又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或者已经过时了;我国最古老的广告形式起源于口头叫卖,可以追溯到殷周时代的集市甚至更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广告学史却留下了大段空白,至今仍有很多史学资料需要系统地搜集、整理和汇集——这一切学术任务都将落在广告理论与广告史学博士研究生的肩上。 这一研究方向,对研究人员专业素质条件要求很高,但其成果必将为后人尊敬。毕业生既可以在各高校广告学专业任教,也可以进入社会科学研究所继续深入学术研究,以头脑和知识回报社会,以其学术贡献为我国广告业乃至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2.广告实务方向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从传播学和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对广告活动的普遍规律与一般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其中重点在于研究广告活动的策略及其效果,研究范围涉及广告活动的三个主体: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受众。广告学、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是本方向的学科基础,大众消费行为方式是本研究的支柱,传播效果研究是本研究的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内容上将会涉及市场营销、广告心理、广告表现和消费行为等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本研究除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外,一个重要特点是以项目带动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带动课题研究,从而完成学业。 本研究方向重视把传播学、消费者行为和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最大限度地与广告活动实践相结合,力图在理论指导下,直面广告活动实践,研究广告第一线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服务社会需求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方向具有与广告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告实践第一线最需要的一个部分,其发展前景,将随我国广告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3.广告媒介方向 本研究方向重点在于培养传播学和广告学相结合的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使我国媒介产业经营的理论的发展能够紧跟媒介和广告业界实践的需要。 目前,我国媒介市场环境受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媒介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媒介广告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而且媒介经营还受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海外媒介集团的冲击。新的媒介经营环境已经形成,媒介业界(包括媒介组织本身、与媒介向关的边缘产业)在经营管理上、实务操作上都迫切需要理论指导,而我国目前的广告理论和媒介理论学说两者直接结合不够,媒介理论偏重于传播基础理论,忽视了产业经营管理的应用研究,而广告学理论偏重于广告公司的实际操作,忽视了媒介在广告活动中的作用。因此,从广告媒介研究这个方向出发,以学术研究和实证研究为方向,对媒介和广告相结合的学术和应用性资料进行系统地搜集、整理和汇集——这一任务都需要广告媒介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来实践。 本专业方向对学生各项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比较严格,此方向博士生毕业后可以在开设有传播学和广告学专业的高校任教,也可以在社会上的媒介单位供职,解决媒介单位对研究和战略操作人才的急需现状,此外还可以在一些媒介和广告学的科研单位或实际应用机构任职,继续研究有关理论。 鉴于广告学院在媒介产业经营研究方面已经有近十年的历程,做过相当多的课题研究和项目研究,有大量的资料累积和经验积累,以及已出版若干著作和发表的若干理论与学术成果,我们认为我院已经具备了带动博士生继续研究和实证分析广告与媒介活动的基础和实力。
公共关系专业(050331) 导师:齐小华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分化,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公共关系涉及到各类型组织的管理和沟通工作,在理论知识的社会应用和价值创造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当今信息过剩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公共关系学科更能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和应用型研究获得较大的发展。 作为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传播管理的职业活动,现代公共关系在其发源地美国拥有一百年的历史,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公共关系是融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应用型学科,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有自身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目前,在公关主体、客体、传播工具和内容、与公众间关系的建构策略、行业公关市场、专项操作和公关历史与职业伦理等方面,已经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学科规范。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政府、工商企业和非盈利团体在内的各类组织对公共关系专业人才在数量上形成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也缺乏懂管理、会传播、擅沟通的复合型高级公关人才,急需接受过公关专业教育的高学历人才。 1.公共关系理论方向 公共关系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公共关系基本原理、中外公共关系发展史、公共关系、战略与策略、公共关系哲学、影响公共关系实践的社会环境分析、公共关系要素(社会组织、公众、传播与沟通、公关工具)研究、公共关系职业伦理与法律、公共关系的社会价值。 2.公共关系实务方向 主要探讨公共关系运作规律、公共关系实践与程序、公共关系价值评估与测定、公关管理咨询、危机管理、议题管理、公共事务、商业文化研究、体育营销、国家与政府形象研究、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品牌形象传播等 3.危机管理方向 许多社会突发事件若处理不当会诱发危机,我们把类突发事件称为危机事件,危机事件爆发的速度极快,超出人们的控制能力,对社会、政府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危机公关是公关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公关水平的综合显示,在现代组织管理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方向以各类社会组织可能面临的危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危机类型、产生原因、危机预警、危机应对与危机传播等议题的研究和探讨,重点培养学生把握危机管理的理论素养和进行微机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和发展公共关系得学科体系,为企业、政府、其他公共部门以及科研教学机构培养高素质的危机管理专门人才。 4.新闻发言人方向 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目前是国内公共关系与传播领域的一个新兴课题。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使开展政府公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责任政府的内在需要;是实现政务公开的有效途径。新闻发言人是团体、政府的形象代言人。作为新闻发言人,必须忠于政府、真诚守信、善于沟通、语言表达力强,并且具有很好的综合素质。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新闻发言人策略研究、发言人务实研究、发言人语言表达及演讲技能研究,形象传播研究等。
传播心理学专业(050332) 导师:刘京林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该学科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以纳入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本学科主要从现代心理学视角分析大众传播活动心理现象。通过学习传播心理学认识该学科的性质及其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批判地汲取现代心理学理论的精华,并将有关理论、知识运用到传播活动中,从多元视角探索传者、受众的认知规律、行为规律、意识和潜意识活动及人格健康发展等问题。通过学习,自觉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净化人格,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传播业对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还应努力探讨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传播活动的社会效益。传播心理学专业包括三个研究方向:传播心理基础理论、传播心理应用研究、传播心理测量与分析。 1.传播心理基础理论方向 传播心理基础理论主要指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传播心理学理论尚在建构之中,目前还要借用现代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心理,须重点掌握现代心理学的五种理论(神经生物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和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人、主要学术观点,及其在心理学史上的贡献和局限性。学习从现代心理学视域分析传播主体的心理、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2.传播心理应用方向 传播心理应用研究至少包括两门学科:新闻心理学和广告心理学。 1.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是新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应用传播心理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该学科主要研究新闻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心理现象和心理生活、共有的和特殊的心理及新闻主体之间的心理互动等问题。新闻心理现象是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主干部分。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前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增强对新闻主体作为人的本质认识,其二,可以不断提升对新闻实践的理性认识;后者主要表现在新闻传播者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调空自我,优化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心态。 2.广告心理学 广告心理学是应用传播心理方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该学科主要研究在广告传播活动中传者与受众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特点。广告对其受众心理的影响是广告传播效果的核心目标;同时广告传者在广告传播中的心理活动也直接影响广告传播的效果。因此,广告心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广告信息是在广告传者和广告受众之间进行流动的,并且广告传者期望通过广告信息的传递在广告受众的心理上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本领域的研究旨在不断探讨广告心理的理论,使其能够紧跟广告传播实践的快速发展。本学科重点在于培养传播学、广告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传播心理测量与分析方向 是按照一定的法则,用数学方法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这是对一切事物差异进行区分的测量定义。而心理测量就是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假设,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体现人的心理活动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价值的过程。心理测量在整个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心理测量的原理和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实践中的很多领域,如教育评价、人才测评、市场调查等。 传播心理测量是在心理测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按照传播活动的要求,使用一定的程序,对某种传播现象用数字加以确定,并借助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过程。即将心理测量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传播研究领域,对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量化描述的过程。采用适当的测量方法对传者心理素质、性格、气质等心理指标进行测量,评价传者的人格特点以及相对优缺点。同时也可以对传播活动中受者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反应等心理指标进行测量,从而指导传播活动,评价传播效果。
传媒生态学专业(050333) 导师:刘燕南 传媒生态学是伴随科技发展和传媒事业高度发达,以及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传播时代的来临而诞生的新兴学科,它以新闻学、传播学、媒介管理学、生态学和系统论、控制论为基础,融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信息学和数理统计学等多种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传媒生态学摆脱了过去传播研究只关注微观传播过程和传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限囿,注重研究大众传媒与其生存和发展环境、人与传媒环境之间在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以及它们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探寻保持媒介生态平衡的方法和途径,研究内涵丰富,是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 媒介生态学专业的研究范围包括:基础传媒生态学、应用传媒生态学和定量传媒生态学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也构成了本专业的三个研究方向。 1.基础传媒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传媒生态的基本原理(包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与媒介环境的关系、媒介系统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等);中外传媒生态思想的生成与发展;传媒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学等)的关系;按媒介类别划分的报业生态学、影视生态学、网络生态学;按地域或国别划分的欧洲传媒生态学、美国传媒生态学、日本传媒生态学等。 2.应用传媒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不同传媒实务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比如传媒经营生态、传媒生态危机、传媒生态环境管理、农村传媒生态、城市传媒生态等。 3.定量传媒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衡量传媒生态的各项指标的建立、测量和评估,定量地反映媒介生态状况及变化,包括传媒市场格局与竞争态势;传媒各要素之间的量化关系;各传媒(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之间协调与发展的定量研究等等。 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文理交叉,通晓政策法规,掌握媒体管理策略,熟悉媒体实务操作,能够独立进行媒介生态研究以及传播策划、媒介咨询等相关工作的人才,为相关决策机构、媒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从事媒介生态科研、教学、管理和实践的高层次人才。
传媒教育专业(050334) 导师:张玲、姚云 1.媒介素养教育方向 媒介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以及我国的香港方兴未艾。它是一种指导受众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的眼光面对现代大众媒介的教育,使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培养更主动和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媒介教育从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到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教育系统里的正规教学内容。在我国,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接触大众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多,大众每天都要接触到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如何引导受众批判地接受媒介影响,如何使受众主动选择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显得十分紧迫。特别是要为提高未成年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服务,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将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培养合格的人才。 2.比较传媒教育方向 比较传媒教育主要通过多学科(诸如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多国传媒教育的历史发展,传媒教育政策,传媒教育的模式,传媒教育的特点及规律,传媒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各层级传媒教育的比较,不同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传媒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对传媒教育重要性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以便为我国传媒教育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3.传媒高等教育方向 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传媒高等教育日益显出重要性,媒体市场的形成对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传媒高等教育的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媒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当前迫切的现实需要。本方向致力于传媒高等教育理论、传媒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以及传媒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的研究,本研究方向侧重于对国内外传媒院校的研究,对其发展特点,课程设置以及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以及挑战进行分析,为国内传媒院校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传媒政策与法规专业(050335) 导师:李丹林 1传媒法史论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传媒法历史与传媒法基本理论。内容包括传媒法学的历、传媒法的历史及其演变、传媒法的基本理论等。 2传媒法实务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传媒政策与法领域的相关实务问题。内容包括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涉及宪法、行政法、民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司法制度、程序法等领域与传媒有关的法律实务,传媒法律规范与传媒行业自律的关系等。 3比较传媒法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及国际社会传媒领域法律问题理论与实务的异同及相互影响。内容包括传媒法理论的比较研究、传媒法实务的比较研究、传媒法学与传媒法律历史的比较研究等。
传媒经济学专业(050336) 导师:昝廷全 1.传媒产业系统方向 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我国传媒产业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系统的传媒产业分析理论和方法。利用传媒产业经济的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传媒产业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以产业经济系统理论为框架,分析不同传媒产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兼并重组、集团化经营与网络经济作用等问题,运用系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传媒产业系统进行层次划分,并进行不同层次传媒产业系统之间的相互观控分析和博弈分析;建立传媒产业政策决策支持系统,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发传媒产业系统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本方向研究生适合从事传媒产业分析和政策设计。 2.传媒产业管理方向 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我国传媒产业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系统的传媒产业分析理论和方法。利用产业经济和系统管理理论,站在国家传媒发展战略的高度探讨传媒政策与法规及其与传媒经济管理的互动关系,认真分析和总结我国关于传媒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的历史轨迹、经验教训及其政策启示:深入研究我国传媒经济管理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对传媒产业的集团化经营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传媒集团化经营的前提条件、目标战略和管理措施等。本方向研究生适合从事传媒产业的管理研究与实际工作。 3. 传媒产业组织行为 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我国传媒产业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系统的传媒产业分析理论和方法。本研究方向的最大特色在于把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媒体经济系统,在对传媒经济系统基本特征的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传媒产业组织行为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探讨传媒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层次性和全息性、特征时间尺度和特征空间尺度、非线性和非平衡特征、网络外部性,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传媒产业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深入研究传媒产业的组织行为特点和演化规律。本方向毕业生适合从事传媒经济研究和管理工作。
音乐学专业(050402) 导师:曾田力、曾遂今、何晓兵 1.广播影视音乐理论方向 本方向是在20世纪科技发展所导致的全球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对音乐学研究领域的一次全新拓展,具有填补传统音乐学学科空白的重要意义。 本方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在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条件下,音乐文化的生存、传播、流变和与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现象与规律。本研究方向,无论在国外还是在我国的人文、艺术学科中,目前都还基本是空白。这个学科不仅是广播电视艺术与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跨音乐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艺术人类学、传播学及相关科技应用学科的交叉学术研究方向。 广播影视音乐理论方向以20世纪产生的广播影视等新兴传播媒体中所承载的音乐及其传播和应用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目的是探索和揭示音乐在广播影视传播中的特殊现象与规律,以之形成适用于这一特殊学术领域的特定理论体系(这在国内外目前还是空白),并指导广播影视音乐的传播实践。 本研究方向除了采用传统音乐学的方法论之外,还将采纳广播电视艺术学、人类学、传播学、符号学、广播电视技术学科等多学科的方法论,并将其融合为适应本专业研究需要的独特方法体系。这一方法体系将是对传统音乐学方法论的极大拓展。 由于本研究方向较之传统音乐学的研究观念,具有(由于广播影视的传播优势而决定的)更强的现实需求与实践性,并且这一研究显然包含更多的现代科技含量,因而其核心研究观念是重客观、重实践、重科技、(学科视野上)重兼容、始终紧跟时代和广播影视艺术与技术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成果将强化目前我国的广播影视音乐传播理论,并克服其传播实践呈现出的盲目性,提高广播影视音乐的质量。 2.广播影视音乐应用 广播影视音乐应用的研究方向,着力于研究音乐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关系。在电视媒体方面,主要研究音乐与画面形态的关系,以及音乐与人物和情节的关系,音乐与音响、人物对话、解说的蒙太奇结构规律。广播电视媒体技术、语言及表现方法的研究,是本方向研究的重点。 随着广播影视事业的日益发展,对节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影视是综合艺术,尤其电影和电视、更是声画兼备的现代媒体。音乐做为广播影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保持了音乐的独立表现功能,又融入广播影视形成了新的美学特征,成为边缘学科。为广播影视音乐建构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对于新兴的广播电视与音乐交叉学科的建设,具有开拓意义。 本方向对广播影视音乐创作及运用规律的特殊性,以及综合艺术组成之各部分的关联性,是较高学术层次的专业研究,并培养服务于广播电视音乐类节目的高级研究与操作人才,对提高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研究与制作水平,对21世纪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音乐人类学方向 以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络媒体上音乐创作与传播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音乐人类学”方向的设立,是在现当代传媒背景条件下对音乐人类学传统研究领域的拓展。这一研究方向的设立理由是: ①广播、电影、电视等现当代媒体的音乐传播量增长迅速,计算机互联网络也在近十年以来,迅速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媒介渠道之一。此外,上述媒体不仅作为音乐的传播工具,而且日益加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如music video,计算机作曲等),由此构成本方向的研究对象。 ②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络等现当代媒体特殊的传播目的、价值取向和传播方式的影响,以及这些媒体对音乐创作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参与,极大地改变了音乐的传统形态、风格、类型和文化功能。 ③上述现当代媒体对于部分音乐类种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及其结果的利弊两重性,需要应用音乐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予以观照和研究。 ④基于以上三点,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音乐作为新的和特殊的文化现象的存在,迥异于音乐文化的传统存在方式,并对人类音乐文化的未来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⑤我国以音乐为主要内容支柱的广播、电视和网络文艺发展的现状,从观念到理论均面临严重的不足,其实践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鉴于上述5点现状所提出的理论需求,使本方向的设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迫切性。 本方向设立的学术地位是建立在现当代媒体音乐传播实践的巨大规模和相关理论的极度欠缺这一基点上。传统的音乐人类学研究领域,对于现代媒体条件下音乐传播的现状与规律触及甚少,而媒体研究领域又鲜有对音乐传播现象的深入探究。因此,本方向的设立,就具有了跨学科综合研究和填补学术空白的独特学术地位。 4. 音乐社会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是广播学院音乐研究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同时也是音乐学学科建设在当代的重要环节。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研究方向培养的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而在多种传媒领域中,他们更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并以宏观的战略思维和实践环节的创新思维来面对我们今天的艺术时代。 音乐社会学是音乐传播学的基础,20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社会学研究从音乐文化的社会生产体系切入,在音乐的传播环节展开,并深入分析音乐的商品形态、流行形态以及音乐文化的主体——人的社会音乐行为,包括社会音乐产生行为、音乐接受行为、音乐传播行为等。 本研究方向将关注当代世界性的现实问题如流行音乐文化的批评与反批评问题。如法兰克福学派对20世纪“文化工业”、“大众音乐文化”现象的批判与反批判;德国学者彼得﹒维克(Peter Wicke)、美国学者赛门﹒弗锐兹(Simon Frith)、美国学者富兰克﹒狄罗(Frank Tirro)等对爵士乐、摇滚乐的理论捍卫等。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更加紧密地联系当前的实际紧迫问题。这是因为在当代和未来,由于国际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数字通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界入和深化,一种新的生产格局即将形成。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必然要影响到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刺激其发展规模,为此,音乐社会学在新世纪年代中将会面临更加广阔的学术空间。音乐社会学会以更宽广的视角来研究音乐多种传播的新时代。
设计艺术学专业(050402) 导师:陈宏年 1. 设计艺术史论方向 培养方向:培养从事艺术设计史论专业研究、艺术设计史论教学以及有关新闻出版、艺术设计评论、艺术市场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专门人材。 专业要求:学生应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具有系统的中外艺术设计史和中外艺术史及理论知识,有广泛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并且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创作、生产现状、市场管理有切实的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考察调研及文献研究能力,重视创作与设计实践的体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风、文风和专业道德。 主要课程: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现代艺术史、设计美学、艺术哲学、设计批评、社会学、民俗文化学、文献史料学、艺术市场学、设计管理、专业写作等课程。 2.现代会展艺术方向 会展作为一个产业,在今天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机会。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以多个视角对会展产业进行关照。如艺术设计的角度、宏观经济角度、广告营销策划角度以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研究等等。本研究方向拟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关照,以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从会展的设计入手,对会展的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结构及材料等等进行综合整理,进而对会展的信息传播价值进行研究,重新评估会展这一“现场媒体”的传播学价值。这一研究方向延伸开来,将对会展的经济、会展策划及会展产业的发展、操控、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研究有着现实意义和价值。 3.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领域所涵盖的范围,既可以是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基础,又有自身的创作及理论研究的空间。作为基础,广告设计立足于造型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所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进而可为电视艺术专业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作为自身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发展空间,广告设计亦有其广阔的领域,研究对象可以是媒介艺术的视觉表现样式,包括电视媒介的视觉样式,广告媒介的视觉样式等,进而研究所有这些视觉样式与外来艺术的关系,与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关系等,从理论上探讨艺术表现样式的合理性及其创造的可能性。 本专业方向旨在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本专业方向提倡创作实践,而且是高水准,高层次的创作实践。这不仅需要较好的造型艺术基础,而且需要较熟练地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创作手段,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创作经验。 4.动画创作理论与实践 动画片是电影艺术,尤其是电视、网络传媒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态之一。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人类精神文明需求的陡增,动画片愈发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然而动画片也是一种公认的复杂的、独特的艺术形态。 总体的说,动画创作及理论方向的研究是对动画艺术与动画技术两大领域中各自的基本规律,以及对动画艺术与动画技术两者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对两者如何能高度融合的研究。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是当今科学高度发展的必然,对动画艺术的发展来讲尤其如此。 具体的说,动画创作及理论研究是要对动画艺术片链条上几个最重要的环节,即剧本构成、动画影像构成、动画导演、动画形态、视听语言、电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所进行的分别研究,以及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动画创作及理论研究将在影视艺术形态的基础上,置于艺术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重学科的紧密环绕下,侧重动画片艺术的特点进行,在深层次上探究动画艺术的规律,为繁荣和发展动画片的创作与生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戏剧戏曲学专业(050405) 导师:杨燕、周靖波、施旭升、刘丽文、姚晓鸥、钟涛 1.戏曲历史与理论 中国戏曲是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列的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但与后两者不同的是,中国戏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绝如缕,并未发生断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中国戏曲形成了迥别于西方戏剧的演剧体系、美学观念和戏剧文化,并且不断追随着时代,对固有的演剧艺术体系加以丰富和扬弃。二十世纪之后,戏曲作为中国本土的演剧艺术形式,与外来的话剧相互砥砺,共同发展,在运用古老的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生命的源泉。 戏曲学着重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起源、发展、独有的艺术形态以及传统的戏剧理论。其理论分支包括中国戏剧史、元杂剧研究、明清传奇研究、近现代戏曲史研究、古代戏剧理论研究、现代戏曲名家研究、剧场史研究等等,近年来还出现了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比较戏剧学研究以及各种新生的戏曲形态(如戏曲电视剧、戏曲广播剧)的研究,使得本学科始终充满着朝气与活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戏曲史虽然是一个相当成熟、自身发展相当完备的传统学科,但仍有不少薄弱环节和新的学科生长点,如剧场史研究、上古戏剧史研究、傩文化研究以及近现代戏曲史、剧种史研究等等,都对有志者充满着诱惑力。从广播学院的情况看,目前的学者队伍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引起学术界重视的成果。本学科在广播学院发展,将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突出发展某些研究方向(包括戏曲音乐研究),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2.戏剧历史与理论 戏剧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人类文化形态之一。戏剧学理论肇始于古希腊时代,在整个西方文艺学发展史中,不绝如缕,代有大家。在伏尔泰、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体系中,戏剧思想也占有重要地位。十三世纪后,中国也产生了丰富的戏剧学思想。 作为一门理论性学科,戏剧学是对一切戏剧艺术和戏剧文化现象的科学研究的总成,举凡戏剧起源、戏剧艺术的本质、戏剧的发展演变规律、东西方戏剧形态的比较研究、戏剧的传播与接受、戏剧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都在戏剧学的视野之内。同时,戏剧学也研究本学科内部各学派的理论体系和观念。 在当代中国,各种新的戏剧形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电影、电视剧早已与舞台剧形成鼎足之势。面对拓宽了的戏剧领域,戏剧学也应将自己的视野从舞台和剧场引向新的电子媒介,引向新的经济文化氛围中变化着的观众审美心理。特别是作为广播学院的一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戏剧学更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把重点放在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文化史的研究上,举凡中国现代话剧史、戏剧艺术与电子媒介间的互动与消长、市场经济条件下戏剧的蜕变、西方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等等,均应纳入本研究方向的课题范围。 本研究方向对学生的培养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坚实的理论功底,也强调突出广播电视系统的特色,不贪大求全,努力造就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专业研究人才。 3.广播电视戏曲 戏曲是中国民族性戏剧的象征。千百年来,它始终以广场、剧场为载体,多呈现为舞台化的演出,并由此形成一系列舞台艺术特征。剧本则纳入文学的研究范畴,形成戏曲文学、戏曲评论等学科专业。 电视作为媒体和载体在我国出现以后,戏曲立即成为电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的迅速普及及日益成熟,大量的听众和观众不仅仅通过剧场演出来观赏戏曲,更通过电视来了解戏曲,满足精神需要。由于载体的变化和观赏氛围的变化,戏曲由简单的录制走向自觉的广播化处理、电视化处理,甚至拓展戏曲的文化范畴,出现广播戏曲、电视戏曲的若干品种。电视化的戏曲以舞台演出的戏曲为本体,同时已经和正在形成若干区别于舞台戏曲的独特的艺术特征,并对舞台戏曲产生影响。在视听文化日益蔓延和日渐普及的形式下,电视戏曲的研究将对振兴戏曲、传播戏曲文化、拓展戏曲的艺术品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 本研究方向带有学科交叉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侧面:中国戏曲形成、发展的历史状况;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及美学规律;中外戏剧形成的比较;舞台艺术与视听文化的比较;戏曲的电视化处理及节目类型、录制技巧等。同时,发挥广播电视系统的优势,密切联系实际,关注及参与电视戏曲的创作及理论探索,培养队伍,造就人才。
电影学专业(050406) 导师:袁庆丰、潘桦、刘书亮、周涌、梁明、张宗伟、游飞、刘婷 1. 电影艺术史论方向 电影艺术史研究是整个电影学研究的基础,包含电影艺术史和电影美学两个方面。 本方向的研究包括了电影的艺术与技术、生产与发行、创作与理论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发展历史走向的研究。着重研究一百年间电影艺术语言和电影艺术观念的发展和演变,探讨电影发展的深层原因和结果;论证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社会、艺术与观众的关系;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和电影的互动关系;从大文化的角度探讨电影艺术发展历史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总结经验,认识规律。 电影美学则是从电影艺术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哲学层次的理论形态。电影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从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的结合上对电影艺术的本质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电影的本性及其美的创造、电影思维和电影语言的审美特征、电影美与其他门类艺术美的关系、电影与观众的关系方面。电影美学是支撑电影艺术理论、电影批评等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 本方向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美学观为指导,联系社会经济、电影与文化诸方面的因素,对电影创作的丰富实践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电影艺术现象和本质进行研究,力求建立起既根植于中国电影创作的肥沃土壤,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具有东方美学神韵的优秀的传统艺术精神,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美学成果中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用的东西并加以交融整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史学和电影美学体系。 2.电影创作方向 本方向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它主要培养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的电影艺术创作人才。 本方向的导师均有丰富的一线创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除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电影史、电影理论的基础知识,并能应用于电影电视剧创作研究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电影电视剧编剧、导演及摄影、美术、录音等艺术创作方面的学习研究,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影视剧创作方法,具备从事电影电视剧创作的高水准实践技能。 3.电影电视剧表演艺术方向 表演艺术,是电影电视剧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表演艺术创作的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戏剧传承而来的古典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西方演剧方法,以优孟衣冠为发端的以中国戏曲为代表的东方演剧方法,乃至各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样式的演剧方法,构成了表演艺术广博的内容。近现代,表演理论更加丰富、完整、深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格洛托夫斯基学派、方法派……这些方法由戏剧进入电影电视剧,获得了新的生发土壤,也为自身增加了新的内涵。 对电影电视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其重点在表演理论。表演理论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其理论研究部不仅仅以课堂授课并且以创作实践和教学试验进行。这是全球通行的有效方法。电影电视剧表演艺术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全面掌握表演艺术理论和创作方法,掌握一定的电影学和戏剧学的理论和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表演能力和科研、教学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表演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或教学工作。 4.影视制片方向 影视制片管理方向是研究影视剧生产和营销的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影视剧的剧本策划、投融资、生产组织与管理、产品销售等的理论与实践。影视制片管理应该说是一门交叉型学科,体现在影视艺术与经济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要求既要懂得艺术又要懂得经营管理及影视剧的市场运作;同时它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造性实践的能力。本研究方向的目标是培养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教学、理论研究及实际运作的高层次影视节目制片人。 本研究方向将借鉴国外MBA及影视艺术硕士培养的经验,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同时采用双导师制,由广院专职导师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著名制片人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广院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兼职教授主要负责艺术创作与生产实践。本方向的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求至少要参加一部影视剧的运作过程。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制片人的素质、剧本的策划与创作、影视剧的投资与融资、影视剧的成本与预算、影视剧的生产组织与管理、影视剧的市场营销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050407) 导师:钟大年、陈默、胡智锋、苗棣、吴辉、徐舫洲、张静滨、祝虹、高鑫、宋家玲、周华斌、曾庆瑞、张凤铸、路应昆、李兴国、毕根辉、关 玲、何晓兵、杨晓鲁、刘晔原、杨 玲、陆 健、周月亮、叶建新、游 洁、许行明、张歌东、倪学礼、李胜利、秦俊香、张育华、伍建阳、杜寒风、蒲震元、张晶 1.电视艺术理论方向 电视艺术是20世纪伴随着电子技术飞速发展而诞生的全新艺术形态,有人将其称之为“第九艺术女神”。故而,此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通过电视艺术领域的深入学习和探讨,深入地了解电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识电视艺术的重要类别及其创作规律,电视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并进而把握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思维方式及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此外,通过对经典和有代表性作品的观摩和解读,以掌握大量的影像研究资料,在以往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性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通过学术论文的写作实践,提高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以便在电视艺术的学术研究领域里,有新的理论开拓和新的学术建树。并能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中去,以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势态下,推动电视艺术的飞速发展。 2.广播电视文艺方向 广播电视文艺,是广播电视传媒中的重要艺术形态。因此对它的研究,应以广播电视文艺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文艺节日、文艺栏目、文艺频道等节目形态为对象,深入研究其创作特征、创作规律、创作风格和创作走向,以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广播电视文艺理论体系。 广播电视文艺,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繁多的研究领域,它可以反映出当代最前沿的审美思潮、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对它的研究既需要相对理论定性,更需依据其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态势,进行新的理论开拓和理论建设。 广播电视文艺理论研究,拥有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并互为促动的鲜明特点。因此,还需特别注重应用理论的研究领域,以便培养出既能从事广播电视文艺理论研究,又能从事高层次节目策划、艺术创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电视剧创作与理论方向 这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应用理论的研究。 创作:主要培养电视剧编剧及编剧研究(兼顾导演)方面的人才。它将用创作实践和理论学两条腿走路。以文学、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创作实践能力的提升。本专业将积极与国内影视制作单位合作,在教学中大量引入电视剧创作实践课,并以各种形式提供实践机会,甚至可将本专业基地化、系统化。目前,影视艺术学院正在筹建剧本策划中心(与相关电视台和投资方合作拍片),我们的教学可以与该中心的工作捆绑在一起发展。另外,本专业还聘请冉平、刘恒、李晓明、刘和平、陈枰等国家一级编剧和康洪雷、霍建起等国家一级导演做兼职导师,及时将电视剧生产一线的经验和理论带到教学中来。总之,从理论到技巧到创作实践,精心历练,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电视剧编导方面的人才。 理论:主要培养从事电视剧研究与教学方面的理论型人才。作为电视剧理论研究的前沿学科,它将对电视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以及电视剧艺术与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观众学等学科的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和相互渗透等加以创造性的研究,使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影视理论基础和较为开阔的研究思路,掌握较为灵活的研究方法,与此同时,还与创作互动,使理论的研究不至于空泛和与实践脱节。此外,还将对如何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如何使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进行深入探讨,以推动我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为观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作品。 本方向培养的研究生,既具备相当的创作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既能在电视剧艺术的创作、传播和管理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又能在电视艺术的研究与教学方面成为骨干力量。同时,本方向的研究还为建立高水平、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艺术理论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方向以理论研究为基本,以创作实践为手段,以服务影视制作业为终极目标,与时俱进,前景看好。 4.电视艺术与技术方向 广播电视艺术是高科技武装起来的艺术形态。离开了广播电视技术,也就无所谓电视艺术。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搞艺术的人,应该懂技术;搞技术的人,应该懂艺术。只有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并推动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 电视艺术创作及理论是以广播电视艺术理论为基础,以广播电视技术,特别是摄影技术为手段,集中研究和探讨电视艺术与技术的互动关系,电视新技术与创作新思潮、电视画面构成与造型观念、电视画面美学研究、摄影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等领域。特别注重电视艺术新思维、新观念、艺术创作的社会化功能研究。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从更高的层次透析、驾驭电视艺术创作,成为既能从事电视艺术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能从事艺术创作、节目策划、制作的高层次人才。 5.广播电视语言艺术方向 广播电视语言艺术,是广播电视艺术学中专门研究有声语言传播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研究方向。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传播主体的播音艺术、节目主持艺术,也包括受众的收听、收视心理和审美鉴赏。广播电视语言艺术研究,以语言传播美学、语言传播接受美学为主干,以中国文化为场域,审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艺术特质和传受规律。 本研究方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特点,需要吸收、融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研究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艺术规律,以及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广播特点和声画和谐、赏心悦目的电视特点。 本方向的研究成果对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艺术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对于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质量,多出精品节目,提升传播主体的艺术创造水平和受众的欣赏层次,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6. 数字媒体艺术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技术与各种艺术形态结缘的产物,它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平台的艺术创作,即直接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实现艺术理念的表达与描述;一是基于各种传统艺术平台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即将数字媒体技术导入传统艺术创作,使传统艺术脱胎为新媒体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本科人才培养专业,而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也是国内首列。该专业方向将依托其雄厚的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与广播电视艺术的双重学科背景,旨在培养目前国内该专业领域首批高级研究人才,一方面与时俱进,满足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新要求;一方面切实解决这一全新艺术领域所涵盖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课题,如: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艺术语言的可能性,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理念的整合方式,数字媒体艺术形态的构成,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流程,以及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基础、创作规律、审美特征及其相关的传播方式、文化功能、发展趋向,等等。主要研究内容有(1) 数字视频处理(2)CG研究(3)网络多媒体应用(4)交互媒体研究(5)HDTV艺术实践与研究(6)虚拟现实艺术研究(7)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研究(8)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理论研究(9)数字媒体艺术语言学研究(10)数字媒体艺术传播学研究(11)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关系研究(12)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技术关系研究 7.录音艺术方向 声音创作是广播电视、电影、音乐及音像出版等行业中十分重要的领域。可是,多年来该领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国该领域的整体水平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整体速度不相适应。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即将实行高清电视,其中重要部分就是环绕立体声播出。分析这一形势,声音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相对落后无疑是影响这一进程的原因之一。所以,发展录音艺术创作及理论的研究势在必行。 “录音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 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方向,它涉及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和相关工学,是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方向。 本专业方向以电影电视声音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电视声音艺术创作及制作的影响为重点,研究电影电视声音创作理论及制作技巧。重点研究电影电视声音艺术理论、电影电视技术与艺术在声音创作与制作领域的互动关系、声音创作的现状及发展研究、双声道和环绕立体声拾音技术,电影电视各种节目类型的声音制作技巧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广播学院的重点学科之一,该学科是以研究声画结合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那么,以研究声音艺术创作为主的研究方向无疑是“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其学术地位是举足重轻的。所以在“广播电视艺术学”中增加“录音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研究方向十分必要。 近些年,我国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无论数量、质量都十分迫切。录音艺术学院是培养这方面本科层次人才的基地,可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一直是空白,这一现状应尽快改善。“录音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将会缓解社会对这方面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该专业方向也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8.影视美术方向 影视美术是为影视作品进行的美术创作,影视艺术极强的视觉造型艺术特征。在影视艺术中,影视美术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电影美术与电影艺术相伴而生,具有一百多年历史。而电视美术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也愈发重要,其范围在不断扩展。当今的数字影视时代促使影视美术的内涵在深化,外延在拓展,这些都为影视美术方向提供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创作与研究课题。 本方向以美术学为基础,以电影美术和电视美术为两大研究领域,重点探讨以下课题,美术学与影视美术关系研究,电影美术及数字电影时代电影美术特性研究;数字影像手段对电影美术的影响研究;电影美术与电视美术比较研究;电视美术理论研究。同时,对目前引领潮头的新媒体艺术给予足够的关注,重点研究影视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关系。 本方向的实践性极强,还将开展影视美术诸元素的创作研究。包括:电影美术设计、电视舞美设计、电视频道包装设计、计算机虚拟场景设计、影视人物造型设计、影视特效设计、新媒体艺术实践等。 本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是实践和研究并举,要求学生同时具有实际创作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经过三年的培养能够在影视美术的某一个领域有所作为,成为合格的影视美术人才。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080904) 导师:毛志伋、逯贵祯、李 栋、车 晴、李增瑞、林正豹、居继龙、陈军文、殷红成、黄志洵、隋 强、林金才、张文杰、王京岭、康彤 1.微波与卫星通信方向 微波与卫星通信的理论基础涉及微波技术,天线技术,电波传播理论,通信原理,模拟和数字技术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在该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Ku 波段雨衰对卫星的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的影响,数字卫星广播系统的性能分析,直播卫星的特性参数,Ka波段卫星通信广播的研究,地面数字微波中继线路,DVB在微波中继系统中的应用,数字微波中继线路的误码分析等等。 2.光纤传输与通信技术方向 光纤通信是以激光光波作为信号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技术则是当代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已成为现代通信的基石。光纤传输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光纤的传输理论,光纤的损耗、色散、偏振和非线性特性,光纤参数测量方法,光纤有源和无源器件,光纤网络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多媒体应用。 3.电磁兼容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各种电子设备之间会产生各种干扰,严重时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为了确保各种电子电气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必须研究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情况和在复杂环境下各种设备之间的共存能力。在电磁兼容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内容有:电磁干扰及其抑制技术,电磁兼容分析技术,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电磁兼容测量技术。 4.电磁辐射、散射与逆散射方向 电磁辐射主要是研究在不同的无线电频段以及宽带、增益、方向图的要求下,优化设计新型的天线以及所涉及的电磁理论、电磁场高效数值方法的研究。本研究方向既有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又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并同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密切相关。 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研究是雷达和遥感的理论基础,根据电磁散射理论可以对目标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同形状材料物体对电磁波的散射特性、雷达散射截面以及电参数的求解。研究电磁波与散射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布规律。 5.计算电磁学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计算在工程技术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已成为继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之后科学研究的第三种方法。本研究方向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各种电磁问题,如等离子物理、微波设备、电磁波衍射中的数学模型,构造和发展新型高性能的算法和相应的数值模拟,同时解决算法实现中的各种关键技术问题等,属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资助和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重点科研攻关的范围。 本方向是电磁学与计算数学两个领域的交叉,要求研究人员应同时具有较强的电磁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数值分析与算法理论的功底,其成果才能真正应用于实际问题。因此,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密切结合是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之一。另外,紧跟国内外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入新的计算技术来处理电磁问题中的难点,也是本方向的一个特点和创新。 计算电磁学是中国传媒大学工科传统的研究领域,拥有很强的师资力量与丰富的研究经验。其中,逯贵祯教授、车晴教授等人一直从事计算电磁学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康彤副教授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并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从事此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参加了中科院北京飞箭软件公司电磁场计算软件库的开发,承担了大庆钻井研究所电磁场数值模拟项目,具备了一定的电磁计算经验;高永存副教授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理学博士,并在德国访问一年。 此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一直为计算数学界和工程界所讨论的热点之一,致力于此课题的专家颇多,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并开发了多种电磁计算的相关软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 目前,社会上对具有数学、计算机及各种物理背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 结合广播电视行业的特点,从事此方向的研究工作,培养此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081001) 导师:朱伟、张琦、李鉴增、张 勤、姜秀华、刘剑波、谢锦辉、胡国荣、孟子厚、孟昭和、苏志武、史萍、杜怀昌、柴剑平、李冬梅、王晖、杨盈昀、刘守训 1. 音频技术方向 声音制作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制作出来的声音的质量。随着现代微电子、计算机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声音制作技术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基于模拟技术的制作方式正在受到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录音技术和数字音频工作站技术的挑战,声音制作技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尽管如此,数字技术目前仍然在许多领域无法完全取代模拟技术。对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涉及到对人的听觉心理、听觉生理以及声信号和声场信息处理的研究。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是: 1. 音响效果的计算机生成、编辑处理及数据库管理技术; 2. 音频测量理论和方法; 3. 数字音频技术; 4. 影视节目声音质量的综合分析评价方法; 5. 受损录音资料的保存和复原技术与数字降噪技术; 6. 后期声音制作和拟音技术; 2. 数字电视技术方向 数字电视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有视频演播室技术、数字视频压缩技术、数字特技、HDTV、3DTV等。未来的广播电视,是数字化的时代。在视频技术领域,已经开始由模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数字电视技术研究内容包括: (1)数字信号编码、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压缩编码是数字信号记录、存储和传输中重点研究的课题,压缩编码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多媒体、信息、数字电视、图像传输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信息传输。 (3)DVB、HDTV的跟踪研究。 (4)3DTV的跟踪研究 (5)视频信号加、解扰研究 3. 数字广播技术方向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音频广播技术正以大的步伐由模拟制向数字化过渡。 数字卫星广播、数字电缆(光缆)广播、地面数字广播等各具有不同的特点、相互补充,是今后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方式。数字音频广播(DAB)和数字视频广播(DVB),在确保高质量和高的频谱利用率的基础上,正在向数字综合广播(DIB)发展。 数字广播技术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音频、视频压缩技术(信源编码技术) (2)信道编码技术 (3)数字调制技术 (4)发射机技术 (5)网络技术 (6)数据广播技术 (7)各种新的不同数字广播、电视制式研究和跟踪 4.信息网络技术方向 近年来,光纤技术的发展和光器件的突破,微电子技术的进步,数据压缩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的发展。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是由电缆、光缆、卫星、微波等组成的交互、高速、多功能、大容量的网络,它把千家万户都连结起来,把广播电视、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的信息传输和交互式服务纳入同一信息网中,为国民经济服务。 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下列内容: (1)我国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网络体系、网络结构、网络覆盖和频率配置的研究。 (2)HFC网反向传输信道噪声以及它对大容量、双向、多功能信息传输的适应性的研究。 (3)电(光)缆调制解调器和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传输技术研究。 (4)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合一的研究。 (5)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视频点播、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远程监测、电子商务、传输会议电视等的研究。 (6)DVB-C以及有条件接收系统的研究。 (7)宽带网络技术及其软件化研究。 (8)光纤数字干线传输网的研究。 (9)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的相关技术研究。 (10)广播电视网、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的网络管理。 5.传输与覆盖监控方向 传输与覆盖监控研究的是如何加大传输的覆盖面积并加强对其监控,是现今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国家“西新电视工程”的实施,加大通信传输覆盖面积,防止“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电信破坏,加强安全监控,已成为日趋紧迫的问题。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下列内容: 1.短波线路计算机仿真与干扰分析; 2.中波线路计算机仿真与干扰分析; 3.数字声音广播传输线路的系统分析与仿真; 4.调频与电视广播的频率规划; 5.开路电视的监控研究; 6.有线电视监控的研究; 7.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监控研究; 8.广播电视监控网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081002) 导师:蔡超时、杨 磊、沈 琴、戴志强、苏 震、徐 品、蒋伟、吕锐、陈远知、滕永林、王永滨、杨占昕 1.信息处理技术方向 信号处理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及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互相融合和渗透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前沿学科领域交叉生长的特点。面前已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如通讯、音视频压缩编解码、多媒体DSP器件,各类电子信息系统核心部分等。 开展信号处理技术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我们面临的越来越多的高速、大吞吐量信号与信息处理任务,它将在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革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高品质数字节目源获取和存贮的基础和关键技术,同时在广播电视网中的数字化传输与用户接收系统中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研究方向针对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重点研究最新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与调制理论与技术,以及广播电视数字系统设计和实时实现。主要研究内容还包括:嵌入式系统与微系统;高档DSP与嵌入式CPU在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中的应用;并行处理算法及结构理论;实时系统设计方法及设计工具;流水处理技术,阵列处理技术,总线及存贮技术,测试技术,EDA技术等。 本研究方向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以及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的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并有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2.DSP技术与应用方向 当前,数字音频广播(DAB、数字AM)、数字视频广播(DVB)和高清晰度电视(HDTV)技术发展迅速。数字技术在卫星广播、微波通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广播电视多功能信息网已投入商业运营。国际和国内的广播电视覆盖网正在或即将由模拟信号传输过渡为数字信号传输网。该传输网具有容量大,传输的信号质量优异,多功能和高可靠等特点。 本研究方向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和通用DSP芯片,依靠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数字信号传输系统中信源编解码、信道编解码、调制解调、多工复用和组网技术,重点跟踪研究数字音频广播、数字视频广播、高清晰度电视和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中的上述技术。本研究方向着眼于广播电视数字信号传输系统中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数字调制的实现和相关测试信号的产生,着重研究数字信号的实时处理,因为这是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重要组成,也是该学科中十分活跃,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技术,它也是数字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得以在广播电视传输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研究方向对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网的数字化进程将起积极的作用,从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2. 多媒体技术方向 多媒体的含义是使声音、图片、文字、图像、视频信息成为一个整体,并具有实时的交互性,而这种统一性及交互性是由逻辑连接起来。多媒体技术融合了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多种学科,具有表现力丰富,符合人们的思维和认知习惯的特点,特别是在信息的表达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成为当今信息技术中的热点。。它的特性是信息的多样化——即信息空间的多维化,使信息处理的能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推进了一步;信息的集成化——用户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同时获取音频、视频、数据、图文等信息,提高了信息的效率;交互性——使人成为信息系统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如虚拟现实技术。 目前的主要应用有:多媒体通信系统,可以提供可视通信、远程教育、远程监控、声像数据库联网检索等;多媒体训练系统,可以为海上、空中背景提供虚拟训练系统;多媒体演示及咨询系统,如各地的信息港,多媒体咨询服务;电子出版物;办公自动化0A系统;来的多媒体个人智能终端等。 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在广播电视领域中受到广泛的关注,采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意味着传统的模拟视、音频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而且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强有力的编辑和制作手段,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目前在我国广播电视系统中,以音频与视频的非线性编辑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获得初步应用,成为广播电视制作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非线性编辑、基于磁盘的制作和播出系统、虚拟景物的产生和应用、多媒体综合业务网络等新技术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多媒体技术将成为下一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核心。 由于多媒体技术涉及到多中相关专业且广播电视中的多媒体应用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加之高级人才缺少,整体的应用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高级人才。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课题有视、音频压缩算法与实现技术,多媒体先进编辑技术,虚拟演播室,多媒体通信与多媒体广播,多媒体广播电视综合业务网络等。 4.自动控制技术方向 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与文化产业技术领域的编播设备、演艺设备、灯光和公共安全系统的传感与控制技术,涉及声、光、电、机、液方面的传感技术、检测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与监控技术。致力于广播电视播控机房、发射机房(站)、现代剧场(歌舞戏曲戏剧场馆)、现代音乐厅和现代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向智能化和集成化方向过渡与发展。 本研究方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可满足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与科研机构、国家艺术科技管理与科研机构、现代歌舞剧院舞美与设备管理部门和现代文化娱乐经营单位等对相关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现代演艺设备的传感技术及信息处理; 2.现代剧场舞台台下大型机电设备的监控技术; 3.现代剧场舞台台上提升设备的拖动与自控技术; 4.广播电视编播设备的监控技术; 5.广播电视传输与发射设备的监控技术; 6.现代演艺场馆消防系统的监控技术; 7.现代舞台灯光控制技术; 8.现代演艺场馆环境噪声诊断与检测技术。 5.声信号与声场信息处理方向 信号与信息处理是目前研究声学和音频技术课题的主要手段,没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条件,任何声学和音频工程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几乎都是不可能的。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和技术的起源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声学和振动信号分析的需求,并受到这些学科内不断出现的问题的驱动而发展。以广播电视科学技术为应用背景,本院的声信号与声场信息处理研究方向的特色是以信号与信息处理的手段解决传播声学和音频工程学科内所出现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的课题。研究内容涉及: 1. 实验语音学及汉语普通话语音信息处理; 2. 虚拟环境声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的信号处理; 3. 录音新技术和音频测量技术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 4.主观音质评价和人耳听觉系统模拟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 6.硬件设计与片上系统集成方向 目前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的高级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芯片及其相应产业发展的瓶颈。本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掌握世界先进电子系统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具备核心芯片设计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培养中,重视学生对先进的、系统的和扎实的电子系统设计知识的掌握;采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按照科学的培养流程培养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向广播电视高新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中心目前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863项目、教育重点科研项目及国家广电总局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为支撑,开展先进EDA设计、嵌入式系统和ASIC设计与仿真技术研究。着重研究与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各种IP核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技术,基于SOC系统的软硬件结合的系统集成优化理论和设计方法学。结合广电行业特色,以多媒体通信、实时图象处理和传输、数字声音广播为应用背景,开展系统芯片优化理论和设计技术研究。 信息产业的基础是软件硬件结合的系统集成技术,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成为目前集成电路技术最前沿和最活跃的领域。SoC强调软硬件协同设计、重视己有知识产权的内核复用、采用超深Ⅵ微米技术为支撑。与此同时,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进步滞后于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进步,这一点已成为制约未来集成电路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关键。传统的、基子标准单元库的设计方法已被证明不能胜任SOC的设计,现行的面向逻辑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在深吼微米集成电路设计中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硝,芯片设计涉及的领域不再局限于储统的半导体而土必须与整机系统结合。 为了应对挑战,数字化中心已与TI、LSI Logic、Marvell等多家全球性IC设计、测试、制造、封装公司开展广泛的合作,并制定了相应的联合培养计划,将从Cadence、Synopsys等著名EDA公司引进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的实验设施和软件工具。片上系统已在国际上学术界和工业界受到广泛关注,为工业界创造大量的商业机会,使工业界从容对待新世纪的技术挑战,同时也为研究领域对片上系统的设计方法学提出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随着片上系统的大量生产和应用,未来应用与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目前有200多家IC设计企业,真正高水平的设计人才可能不到1000人,ASIC设计己成为21世纪电子工程师向往的职业,在未来的30年内,ASIC设计人才将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各种招聘会上,CPLD/FPGA应用及ASIC设计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技术。究其原因,一方面SOC设计是新兴学科,高校里目前最相近的专业是微电子,但是和实际的SOC工作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特别是在系统级设计和创新上学校并不了解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另一方面,搭建SOC设计的实验环境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081203) 导师:林卫国、王希辰、张鹏洲、刘立新、李大震 1.软件系统分析与算法设计方向 主要从事应用软件工程技术和算法分析与设计理论,研究网络软件、多媒体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与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互动媒体技术、网络应用软件算法设计、软件复用技术、网络协议工程、传媒企业协同工作建模方法与实现技术等。 2.媒体信息数据化技术方向 基于数字化、网络化,面向广电的实际需求,研究广播电视机构的信息化以及数字业务整体化管理技术、基于数字平台的增值业务、传媒信息安全研究以及媒体资产管理相关的视音频处理技术、内容检索技术等。 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内容的海量媒体资产管理、广播电视机构的业务综合管理应用软件、网络集成和信息安全技术、增值业务平台以及数据挖掘等。 3.信息处理与信息集成方法方向 应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相关技术,从而对广电传媒系统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与信息集成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研究内容包括:传媒用语料计算机处理、传媒信息安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英汉网上实时翻译技术、神经网络及其应用等。 4.数字娱乐与动画技术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计算机动画与数字娱乐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熟悉计算机动画建模、运动控制、场景渲染、后期合成等现代计算机动画技术,熟悉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的制作过程以及游戏引擎的开发,具备计算机动画、数字娱乐以及多媒体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这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兼顾计算机应用的研究方向,将培养从事计算机动画与数字娱乐设计、研究与开发的高级人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角色建模、运动捕捉与运动编辑、衣物动画、人脸建模与表情动画、游戏引擎、网络化数字娱乐、先进的互动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120100) 导师:宋培义、梁郑丽、刘丽华 1. 媒体管理方向 媒体管理在大众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运用系统论、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预测与决策、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学等基础理论以及现代管理技术,深入探讨媒体传播的规律,探讨媒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传播效果评价,在较高层次上规划传媒事业建设,探讨传播方式、内容及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媒体最佳传播效果。 近年来,我国传媒事业发展迅猛,事业规模扩大,传播内容与质量均有很大提高。传播策划成为重要的课题,媒介资源协调也日益重要。传媒事业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急需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投资决策能力、市场分析及预测能力,熟悉大众传播及经济规律的高级媒体管理人才,以适应传媒事业日益现代化和规范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与迅猛发展的传媒事业相矛盾的是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国内各高校中缺少符合上述要求的专业方向。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设置媒体管理方向,培养这一领域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是完全必要的。 2. 管理信息系统方向 本研究方向是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对管理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等环节的全面支持,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现代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响应能力、系统设备的数字化和复杂性,以及媒体的网络化等都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将管理信息系统与广播电视的综合业务集成为一体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要在理论、工程和应用等多个层次上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国数量巨大的广播电视台、站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普及,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当前管理工作的热点。因此,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工具及技术的研究非常活跃,这充分反映了对管理信息系统高层人才的迫切需要。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目标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与开发工具、网络及管理信息系统等。 3.广播电视工程管理方向 广播电视技术是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物质基础,是节目物化的手段。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和接受的过程是依靠技术通道进行的。脱离了技术通道,脱离了信息载体,根本不可能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而要保证技术通道、信息载体的正常运转,广播电视工程管理是极为关键的。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在全国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和覆盖网,广播电视队伍不断壮大,先进技术设备逐步增加,无论从发展规模、职工数量、机构设置、固定资产投入、现代化程度上讲,在全国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有影响力的系统。强化广播电视工程管理职能和作用,加强广播电视系统宏观调控力度,尽快培养出一批从事广播电视事业战略性的宏观管理决策者及工程管理的高级人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保证。 本研究方向运用经济学、系统工程、运筹学、预测与决策、现代管理学等基础理论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系统地研究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管理、广播电视技术政策制定和事业发展规划、技术保障体系、广播电视高新技术引进、投资决策、广播电视技术标准化、广播电视软硬件资源配置及信息管理等内容。
企业管理专业(120202) 导师:李竹荣、寇德广 1.战略管理方向 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我国政府对企业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系统战略的理论与具体理法,主要内容包括特征尺度理论与战略层级结构、临界战略、层级战略、系统制胜、整合为王等;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英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掌握文献检索、网络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身体和身心健康,各项体育项目达标,培养道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适合在各类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2.营销管理方向 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我国政府传媒营销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国际传媒营销的惯例与规则;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系统营销的理论与具体理法,主要内容包括传媒营销的层级结构、系统营销第一原理、系统营销第二原理、系营销第三原理、不同层次营销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等;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英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掌握文献检索、网络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身体和身心健康, 各项体育项目达标,培养道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适合在各类企业从事营销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3.财务管理方向 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我国政府传媒营销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国际传媒营销的惯例与规则;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系统的理财理论和理财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公司价值理论、资本结构理论、投资方案评价方法、公司运营管理,企业效绩评价理论和方法等;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英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掌握文献检索、网络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身心健康,各项体育达标。培养道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适合在各类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