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是对报考生质疑最好的回答 |
|
佚名 文章来源:红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12 11:43:00 |
[ 字体:缩小 正常 放大 | 双击自动滚屏 ] |
请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
|
|
|
日前北大公布了2008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在所有招生名额中,学校招收推荐免试生(保送生)的数量占到计划数的50%至80%,也就是说,北大研究生招生的一多半名额给了保送生。长期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先生认为“北大招研的这种改革方向是对的。”“推荐保送生的水平比报考生源‘要高’”。这一政策让很多来自普通高校想报考北大研究生的学生感觉“很不公平”。北大则表示,这么做是依照导师的意见,希望招收更高水平的学生。(7月9日《北京晨报》) 针对北大“免试研究生过半是对其他学生不公平”的说法,北大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北大研究生招生就是希望找到最好的和最有潜力的学生,增加免试研究生是北大许多院系教授的共同想法和共识。(7月10日《新京报》) 乍一看新闻,就觉得纳闷:北大的教授学者咋就那么的不讲道理呢?俗语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凭什么就说保送生定比报考生强呢?难道就凭经验?印象?还正如有报考生称:“本科不在重点大学上就一定差吗?”“我们只想通过实实在在的成绩考进北大,为什么给我们的机会这么小?”,人家本就落后在了起跑线上,一路的勤学苦读,紧追猛赶,可是不想到头来,却还因没个“好出身”,在教授学者们眼里早早就被先入为主的“判了刑”,成了“二等公民”,这公平吗?就是一定要说保送生比报考生行,那也得比划比划,是骡子是马先拉出来遛遛呀!不是吗? 可是刚想到这,就愣住了!要比,怎么比呢?没可比性呀!人家教授学者当然是应有招生自主权的,人家教授学者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术水平、学术能力以至潜力、以至学术兴趣呀!可是报考生考的就是再行,恐怕也还正如温教授所说的“有些学生很会考试,但实际水平确实不行。”,反映出的更倾向于考试能力和考试水平吧? 豁然开朗!——因为当前的研究生招考,究竟是个怎么回事呢!终于从清华“出走”了的陈丹青先生一语以名之:“一格一格降人才”!——且听其怎么说的呢?“考试标准化”、“譬如‘培养人才’一说,目标算得好听煞。那怎样算是人才呢?于是划定种种标准,变成尺子,削进划出,细细剪裁,先给弄得不像人样子……”“美国考研究生……绝对没有外语和政治考试”……而陈先生在清华的结果呢,就是四年招不到一个研究生,所钟意的人才屡屡被政治、外语两道关卡拦在门外。与此相类的还有北大法学院“贺卫方罢招事件”,贺先生说:“现行法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设计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缺陷,考两张综合卷涵盖多达十门课程,这种打着对考生全面考察旗号的做法实际上产生的后果却是削弱了考试应有的专业偏向。”“我想招的学生,有种种因素招不来,但是我不招总是可以的。”而异曲同工的则是,前年河海大学法律系一讲师报考北大法学博士生,笔试成绩第一,可结果却偏偏是考了第一的不取,而录取了其他的;也无独有偶,两月前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先生就曾以一篇博文《我考研分数第一,我却落了榜》记其一郭姓学生事:在考研中以392的高分名列本专业榜首,凭着扎实的基础复试通过得很顺利,没想到最终却等到一个面试被刷的电话,同样的闹的沸沸扬扬,并引发关于公正性之质疑。 考得越好,在报考生看来,当然也就越是应该胜出的;而在教授学者们眼里,考得越好,却正可能就越是不为他们所需要的。借陈丹青先生一言以蔽之:当前的研究生招考,“结果是劣胜优汰”。 当前的研究生招考的制度设计,并不能对人才选拔的真实需要(实质正义)保障和满足,而只不过沦为了保证形式上公平的工具,异化成了为考试而考试。 也正是人才选拔的实际需要和招考制度设计之间的断裂,无法调和,使得北大的教授学者们不得已做出了偏爱保送生的“次优选择”,也才导致出现了北大的教授学者们对倾向招收保送生的坚持和报考生对公平性的质疑——双峰并峙的怪局面。 所以,在我看来,也只有实行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使招考制度设计回归到对人才选拔的实际需要的满足,才能使北大的教授学者从舆论的漩涡中得以解脱,也才是对报考生们的质疑最好的回答。 |
|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
上一篇文章: 在职考研今起报名
下一篇文章: 读研情结深就业压力大 大学生留守考研成“校漂”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