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仰麟教授13日介绍,目前北大取消了“博导固定资格制”,实行以教师申请和学生选报为基础的“不定资格制”。也就是说,只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讲师也能当博导”。(《北京晨报》)
近年来,博导终身制的坚冰一直难以被震撼,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也严重地阻滞了高校教育与科研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约定俗成”的博导终身制导致一些被聘为博导的教师或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或不专心搞教学和科研,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个别博导甚至利用自己的身份到处挣外快,成为典型的“南郭博导”、“捞钱博导”。试想,学生拜在这些博导门下,岂不是误了前程?
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一位好导师的指点应该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尤其是博士生,好导师对他们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学识上,更是在为人的原则以及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上。博导有责任把每一位有志于学术的人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和一个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这对任何一位博导而言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这里,除了导师的科研水平之外,导师的师德尤为重要。
打破博导终身制,不仅在于恢复了世界学术规范中博导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能使很多在学术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一定造诣,但苦于名额、资历等条件限制而暂时无法晋升者,也能早日走上博导的岗位,使学术研究的指导岗位更具活力。事实上,在国外大学本来就没有端“铁饭碗”的博导,不论是教授,还是讲师,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担任博导。
北大取消“博导固定资格制”,只是对本应该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制度的一次看似“科学的”、“合理的”修补,如果不冀望从国家层面有大的改革动作,即便取消了“博导固定资格制”,但如果不能进一步正本清源,改革完善博导制度,让博导们能进能退,还博导“指导研究生研究学习”的本意,那么,这些“小修补”是难以被赋予积极、正面的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