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信息及复习指导 新闻动态 | 报考指南 | 复试调剂 | 复习指导 | 院校导航 | 专业学位 | 经验心得 | 客服中心 | 投稿 | 合作 ·付款方式·联系方式·服务保障
考研专卖店 试卷笔记 | 公共课书籍 | 辅导班 | 专业教材 | 学习卡 | 下载免费资料 政治资料 | 英语资料 | 数学资料 | 专业课资料 | 其他资料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山东]济南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
[甘肃]中科院寒旱所2009年硕士
[新疆]内蒙古医学院2009年硕士
[新疆]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2009
[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硕
[吉林]中科院长春光机所2009年
[黑龙江]黑龙江省科学院2009年
[宁夏]北方民族大学2009年硕士
[陕西]西安通信学院2009年硕士
[陕西]西安石油大学2009年硕士
Q
导航: 易考网 >> 院校导航 >> 09年招生简章 >> 文章正文
 >> [湖北]湖北民族学院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湖北]湖北民族学院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易考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0 15:57:05     
[ 字体:缩小 正常 放大 | 双击自动滚屏 ]
请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

湖北民族学院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学校概况

  湖北民族学院是1998 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综合性、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学校。

  学校地处神奇美丽的湖北西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江支流清江河畔。这里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神农架,与著名的三峡大坝、张家界风景区相毗邻,享有“世界硒都”、“华中药库”、“鄂西林海”的美誉。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校园面积15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图书资料100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近10000万元,教职工 1400 余人。

  湖北民族学院的历史溯源于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湖北省立七师,1950年更名为恩施师范学校,1958 年开办专科,1977 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恩施分院,1978 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专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验收,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并于1977年开始医学本科教育。

  学校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财经政法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学院等 12 个二级学院和民族预科部及一个按民营机制组建的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另有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和二级甲等附属医院各一所。共 46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 9 大学科门类。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引领着民院人不断奋发图强。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年以来,学校办学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1999、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价,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文艺学、基础数学、应用化学、民族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医基础理论6个硕士点,宪政与法治、林学和中医学3个专业与华中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湖北中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和5个省级重点学科及19个省级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2个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

  学校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一支教授近百人、博士75人的共800余人的专任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博士、硕士生导师80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8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湖北省百千万工程第二层次人才4人,教师队伍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另聘有“楚天学者”2人,国内外知名大学兼职教授5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外籍教师 5 人。

  近年来,学校科研人员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科技攻关课题、“十五”规划课题等国家级课题5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攻关课题、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国家中药管理局课题等18项,完成技术开发项目50多项,鉴定成果40多项,成果转化30余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亿元,获国家专利23项,获国家、省部级奖12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32 部,公开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00余篇。现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各1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创刊于1982年,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三个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先后为社会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00余人,毕业生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中有的在中央国家机关任职,有的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任职,有的长期扎根于鄂渝湘等省市的民族山区,许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骨干,为国家特别是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 19400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5000 余人。

  学校稳步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国际化氛围与水平,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并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部分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2002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学校务实的办学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多次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及湖北省委和省政府表彰,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体育模范集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政府领导多次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7年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上,学校有24名少数民族运动员参赛,并取得4金、2银、1铜的好成绩。在第十三届(2008年)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我校学生获得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原生态唱法“土苗兄妹组合”)。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有着70年辉煌办学历史的湖北民族学院,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校教职员工正积极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抢抓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学校之机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民族地区,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切实走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内核的内涵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塑造品质”,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努力把湖北民族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大学!

  二、学科专业介绍

  (一)民族学

  民族学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依托于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本学科自1998年起先后与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6年1月,民族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在校研究生27人。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8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0名,博士9名;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

  近五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在研国家级课题5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近5年获得科研经费近40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近10项,地厅级科研奖励30余项。

  本学科立足武陵民族地区,以土家族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扎实的田野工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了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民族社会发展、民族经济、民族教育五个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土家语研究以及武陵民族地区综合研究为学界所瞩目,具有较大影响。

  民族历史与文化方向:本研究方向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田野调查,主要运用民族学、历史学的方法,研究南方民族地区历史与文化,重点研究土家族历史与文化。

  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方向:本研究方向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现实需要,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公共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重点研究民族法制、民族政策、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内容,突出区域特色,探索适合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模式。

  民族社会发展方向:本研究方向将武陵民族地区视为有独特历史文化联系和生态背景的整体,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该区域的社会发展与变迁;密切关注武陵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重点研究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为促进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事实依据。

  民族经济方向:本研究方向结合民族学与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之下,从可持续发展、文化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角度研究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重点研究民族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旅游经济、民族经济理论与实践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民族教育方向:本研究方向综合运用民族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民族地区教育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重点研究武陵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基本理论、民族教育史、民族幼儿教育、民族基础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民族成人教育、民族职业教育、双语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以及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二)文艺学

  文艺学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教师23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其中4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具有硕士学位。有湖北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人。近三年来,承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国家民委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教育厅、省民委课题近20项,横向联合项目及其他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有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获得者10余人次。

  文艺学学科主要培养有扎实的文艺学理论功底和学术研究能力,能够胜任文学和文化研究,教学工作,文艺策划、宣传及采编等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二年来,本学科已形成五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文艺心理学研究方向:主要运用现代心理美学方法观照、透视文学基本问题,揭示文学深层规律。

  文艺思潮与文艺批评研究方向:立足现当代文艺思潮和文学批评及其理论,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元立体的角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影视艺术)的思潮与创作实践。

  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方向:立足于中国古代文艺思潮和文学批评及其理论进行研究,强调现代转换,突出经典阐释。

  文艺与传媒研究方向:研究文艺在传媒中的主要形式,变迁过程,主要特征及其基本原理和策划操作等,注重文艺研究与社会生活,与传媒的结合。

  民族民间文艺学研究方向:立足于湖北西部地区的文艺现象及文艺成果,结合地域特性进行研究,注重研究文艺学的民族民间性。

  (三)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学科点所在数学系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已建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该学科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6 人、副教授12 人、博士7 人、硕士19 人。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和名誉教授。该学科长期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所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在本学科领域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五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代数学方向:该方向重点研究同调代数、代数表示论和逻辑代数。在代数表示论方面,侧重于对拟遗传代数的研究,重点探讨一类特殊的拟遗传代数的Ringel对偶问题;在同调代数方面,侧重研究环和模的同调性质及同调维数;在逻辑代数方面,侧重研究模糊逻辑代数的结构理论。

  非线性动力系统方向:该方向研究常(泛函)微分方程、脉冲微分方程的理论及应用。重点研究由生物、经济、物理、生命科学等学科产生的非动力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其复杂性。研究领域包括种群动力学、药物动力学、微生物动力学以及生物信息学。主要目的是发展和研究可行的数学模型,揭示其动力学行为,预测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为社会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模糊数学方向:该方向通过把模糊数学理论与代数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模糊代数的重要研究方向。模糊代数在信息处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及知识发现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优化理论及算法方向:优化理论与应用软件是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的热点研究领域,是数学及计算机应用于高科技领域的有机结合。该方向侧重于研究排序问题的复杂性与近似算法和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两个方面的问题。

  泛函分析及应用方向:在基础理论方面,侧重研究算子代数,运用代数的方法,探讨泛函分析中的一些性质;在应用方面,泛函分析在机械、航天技术、自动控制、非线性程序设计、经济平衡、交通运输、工程技术等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近20多年来发展很快,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科学领域。

  (四)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学科是湖北民族学院重点学科,化学专业已建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该学科现有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12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教授7人,副教授19人;武汉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华中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5人,本校聘硕士生导师12人;校级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带头人7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人选1人,留学回国人员1人,享受省政府专家津贴1人,被聘为核心期刊、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会刊及中国精细化工协会会刊《精细化工》杂志编委1人,在大连化物所、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外聘客座教授4人。自1999年以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已在《中国科学(B辑)》、《Nanotechnology》、《Applied physics A》、《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Talanta》、《Food Chemistry》、《化学学报》、《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6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教材)3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壹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湖北省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10余项,获恩施州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受理发明专利16项,已授权3项。主持和完成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1项,意大利 - 中国大学国际合作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科技厅攻关项目2项,武汉市科技攻关1项,国家民委重点项目1项,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大项目2项,现有研究经费100余万元。另外,本学科拥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面积1799 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4 台(件),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值455万元,本学科现有美国NICOLET公司AVATAR37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6890N气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6890N/5975i气-质联用仪、日本岛津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珀金埃尔默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日本岛津LC-10AVP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教学科研设备,完全满足培养硕士研究生条件。应用化学学科目前有5个研究方向。

  材料化学及应用:该研究方向立足于学校所在地武陵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学科优势,主要进行天然产物的改性和功能材料的合成、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用高温碳热还原法、有机热分解法、气—液—固催化技术等方法设计和制备具有特殊结构的非碳纳米结构功能材料;(2)利用武陵地区极为丰富的魔芋资源,采用化学与物理改性的方法对魔芋葡甘聚糖进行改性制备增稠剂和水处理絮凝剂;(3)利用武陵地区极为丰富的生漆资源,采用化学与物理改性的方法对漆酚改性制备高分子催化剂、阻燃剂、吸附树脂及新型装饰涂料。

  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应用:该研究方向主要内容有:(1)武陵地区特色天然香料植物和食品香气成分研究及新型天然香料香精的研发;(2)新型香料的合成及新催化剂在合成香料中的应用;(3)多羟基化合物在食品风味物质产生过程中的化学行为研究;(4)其它精细化工产品的研究开发。

  资源与环境化学:该研究方向主要内容有:(1)生物活性成分的筛选与分离鉴定;(2)丰产天然产物的化学改性及改性产品的应用研究;(3)天然产物的化学全合成研究;(4)环境分析化学。

  有机及生物电分析:主要研究药物、水体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性质、食品中有机物的电化学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

  薄膜材料制备与性能:采用磁控溅射、熔胶—凝胶、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备功能薄膜,并对薄膜的性能进行研究。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省内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4年成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2008年成为湖北省优势学科。现有团队成员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9人,讲师8人;有博士8人,硕士13人;有硕士生导师13人。是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相对稳定、团结进取、乐于奉献的学科团队。

  该学科现有“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有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3个校外科研基地;有1个面积为20公顷的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森林、茶园、果园、树木标本园、药用植物展示园、苗圃、科研试验区;有1个面积2500m2的智能化温室大棚。具有良好的学科平台(基地)和独特的资源优势,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本学科所属的园艺专业,2008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现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基础理论”、“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技术”和“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培养具备生物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以及生态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可在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环境保护、林业、农业、园林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大型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和市场策划等方面的工作。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主要在两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一是武陵地区野生植物及特色植物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武陵地区特有植物硒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该方向率先进行了该地区特有野生植物—葛仙米的相关基础研究、薇菜生理生化与生态学研究、滕茶的化学与营养成分研究,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本研究方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重要期刊及以上论文20余篇,有10篇被SCI、EI收录,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技术研究方向:主要在三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一是武陵地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二是武陵地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技术研究;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该方向率先研究了该地区特有野生植物—葛仙米的室内培养技术,开创性地建立了“薇菜孢子繁殖‘三段式’育苗及培蔸方法”技术体系,获得了系列成果,其中绞股蓝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方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重要期刊及以上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地区性特色资源的食品加工适应性和功能性食品基料的可行性、或作为其它工业加工原辅料的可用性以及作为药品开发的潜力等,在三个方面有重大突破:一是率先系统研究了葛仙米的主要功能性成分—蛋白质和多糖的分离提取、理化性质和功能评价以及葛仙米系列食品的研究开发,在葛仙米资源的研究开发方面,涉及最广泛、研究历史最长、体系最完善,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经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在茶多酚、植物多糖、黄酮、皂甙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研究方面有重大理论创新,成绩卓然。三是在食品贮藏加工技术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凤头姜系列产品开发”获得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本研究方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在国家重要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六)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2007年起与湖北中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前后经历了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梯队合理、手段完备、教学成果丰富、基础研究与生命科学前沿密切关联、应用研究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该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9人,在读博士3人。现共有师资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能够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本学科点设立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室、中医药实验室和文献资料室,下属中医药研究所和风湿病研究中心,专业实验室面积4800㎡,仪器设备价值510万元。近几年来,该学科点人员共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获省部级科研奖8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科研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2700余万元。目前承担有国家民委、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共计50余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现有四个研究方向。

  中医抗衰理论与老年病防治研究方向:本方向着重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与衰老的关系,全面阐述衰老的发生机理,探讨中医学延缓衰老的特点、方法、技艺及药物,在挖掘、整理、研究过程中,将传统中医学、现代生物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科整合优势,突出“产、学、研”一体化,把中医学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药物、食物与现代生产工艺结合起来,使临床治疗、保健、科研、产业开发同时并举,造福老龄病患者。

  民族医药的文献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方向:本方向立足于民族医药的基础理论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对濒临失传的民族医药特别是土家族医疗手段与医药文化进行有序、有效的挖掘、整理,使流散在民间的医疗方法和有效方药能够被传承弘扬,运用现代医药学研究方向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使口头传承的土家族医药这一民族瑰宝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为土家族医药的推广和地方药物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风湿病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方剂的开发应用方向:风湿类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些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难治之症。该研究方向侧重于研究风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药物的配伍应用,挖掘民间医药验方,观察、总结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研制开发新的抗风湿药物制剂。

  《内经》妇科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方向:对《内经》中关于妇科病的成因、发病机理以及证治方药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挖掘中医药和民族药物治疗妇科病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药物。

  三、招生简章

  (一)考试方式及科目:

  2009年我校只以全国统考方式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其中政治理论、英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数学四,医学类的中医综合或西医综合,农学类的数学或化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由全国统一命题,其余科目均由我校命题。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参见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4.考生还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或应届本科毕业生;

  ②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的当年9月1日),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③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生,可以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三)报名

  1.按照教育部要求,全部实行网上报名,通过互联网提交报考信息,所有报考人员都必须在教育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录指定的网站进行报名,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凭报名号到报考点确认网报信息、缴费、照相。

  具体报名时间和报名网站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

  2.网上报名时须按照规定选择报名点:

  ①设立了报考点的学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该校报考点报名;

  ②在外埠的考生须选择所在省(市、区)招办指定的报名点就近报名;

  3.考生须认真核对网上提交的报名信息并牢记网上报名系统自动生成的报名号和密码,如因提交信息有误产生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4.报考人员的报考资格审查在复试阶段进行,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被取消复试资格。

  (四)考试

  1.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2.初试具体时间由教育部统一公布,初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3.复试时间、地点、方式及要求等信息在复试前通过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公布。

  4.复试包括英语听力、口语测试和综合复试。综合复试将采取面试+专业知识综合笔试方式。

  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我校的考生,在复试时须加试所报考专业大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加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或与招生学院办公室联系。

  5.复试成绩实行百分制,复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五)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在复试期间进行,具体时间、地点、要求等在复试前见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通知。

  (六)录取

  研究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自筹经费四种类型:

  1.录取为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研究生的考生须将人事档案转入我校。

  2.录取为定向和委托培养研究生的考生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在录取前由用人单位、考生及我校三方签订协议书。

  (七)学制

  目前我校各专业学制均为3年。

  (八)其他事项

  1、我校推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研究生设立了各类奖助学金,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2、招生专业目录备注栏内附有参考书,不详者请直接与招生学院办公室联系;

  3、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专业课考前复习班;

  4、单位地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39号研究生处,邮政编码:445000;

  5、联系电话:0718-8437422,联系人:金老师、李老师。

招生专业

招生学院

联系人

联系电话

民族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刘伦文
赵  杨

13597753990
0718-8438745

文艺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毛正天
李  莉

0718-8960606
15971703473

基础数学

理学院

向大晶
杨  芹

0718-8960710
15926135550

应用化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胡卫兵
周红艳

0718-8437531
13093240362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艾训儒    罗兴武

13477918666
13227480562

中医基础理论

医学院

袁德培
陈龙权

13337497880
13337497933

  (所列招生人数为拟招人数,仅供参考,最终人数以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拟招
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专业科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备注

 

001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0718-8435388
030401民族学
01民族历史与文化
02民族地区行政管理
03民族社会发展
04民族经济
05民族教育

10

 

  1. 101政治
  2. 201英语
  3. 601民族学通论
  4. 801 社会学概论

 

综合考试

 

①民族理论与政策
②中国民族志

 

    1、初试科目民族学通论以民族学专业本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要考试内容,社会学概论以社会学专业本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要考试内容;
2、综合考试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以及考生所选研究方向内容,各以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要考试内容。
3、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以民族学专业本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要考试内容。

 

 

002文学院
(0718-8439473-602

050101文艺学
01文艺心理学
02文艺思潮与文艺批评
03中国古代诗学
04文艺与传媒
05民族民间文艺学

 

10

 

  1. 101政治
  2. 201英语
  3. 602文学理论
  4. 802文学史基础

 

 

①文学批评原理与实践

 

 

①应用写作
②现代汉语

 

初试考试内容范围
① 文学基本原理
②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拟招
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专业科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备注

 

003理学院
(0718-8437732

070101基础数学
01代数学
02非线性动力系统
03模糊数学
04优化理论及算法
05泛函分析及应用

 

10

 

  1. 101政治
  2. 201英语
  3. 603高等代数
  4. 803数学分析

 

综合考试(包括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等)

 

①近世代数
②常微分方程

 

 

初试参考书目 ①石生明等编:《高等代数》(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复试参考书目 ①王高雄、周之铭等编:《常微分方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张禾瑞主编:《近世代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周民强主编:《实变函数》(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④张恭庆主编:《泛函分析讲义》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⑤梁之舜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004化学环境与工程学院
0718-8437531

081704应用化学
01材料化学及应用
02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应用
03资源与环境化学
04有机及生物电分析
05薄膜材料制备与性能

10

 

  1. 04 ①101政治

 ② 201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804有机化学

05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805普通物理(力学、电磁学)

 

专业英语、实验

 

 

  1. 物理化学
  2. 化工原理
  3. 分析化学
  4. 无机化学
  5. 电动力学
  6. 热力学统计物理

(任选二)

 

 

初试参考书目 ①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②漆安慎 杜婵英主编:《力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梁灿彬主编:《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试参考书目①天津大学编:《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谭天恩主编:《化工原理》(第二版)上、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③武汉大学编:《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④大连理工大学编:《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⑤郭硕鸿主编:《电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⑥汪志诚主编:《热力学统计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拟招
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专业科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备注

 

005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0718-8438261

090705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1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基础理论
02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技术
03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

10

 

  1. 101政治
  2. 201英语
  3. 314数学315化学(任选一)
  4.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01-02 ①植物资源学

03 ①生物化学

 

①普通生物学
②林学概论

 

 

初试参考书目 见教育部有关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试说明
复试参考书目 ①戴宝合主编:《植物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 ②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加试参考书目 ①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②马履一主编:《林学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006医学院
(0718-8439504

100501中医基础理论
01中医抗衰理论与老年病防治
02民族医药的文献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
03 风湿病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方剂的开发应用
04 《内经》妇科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10

 

  1. 101政治
  2. 201英语
  3. 306西医综合307中医综合(任选一)

 

①中医内科学

 

①中药学、方剂学综合
②中医诊断学

 

初试参考书目 见教育部有关西医综合和中医综合的考试说明
复试参考书目 ①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加试参考书目 ①雷载权主编:《中药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②段富津主编:《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③文峰主编:《中医诊断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更多高校研究生招生简章请进入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专题

文章录入:秦福成    责任编辑:秦福成 
  • 上一条文章:

  • 下一条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易考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易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易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文章来源:xxx(非本站)"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广告业务 | 网站申明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