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专业创建于1964年,建立当年开始招生,共招收学生21届(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招,1972年恢复),本、专科毕业生约500人,毕业后分配在国家部委、中央机关、事业单位、中建公司、路桥公司、成套公司等我国大型对外合作公司、以及合资、民营公司。毕业生中目前担任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中联部司局级以上职务者多人,担任驻外大使、参赞、高级记者、译审、教授等职务者多人,成为我国阿拉伯语专业干部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本系目前有教师11人,其中外籍教师1人,中国教师10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博士1名,所有35岁以下年轻教师都有硕士学历)。本系鲍兆燕同志、张洪仪同志分别参加了教育部高等院校阿拉伯语专业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的研订工作。张洪仪同志系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 本系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十分明确,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开阔的视野和知识面。高素质、高能力,始终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为此,本系教学计划严谨,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部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阿拉伯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每学年按照大纲规定的量化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试,不合格者降级或者复读。由于教学有章可循,学生在全国阿拉伯语统一测试中一再获得良好成绩。1997年,我系1996级学生获得统考一年级组个人一等奖,集体一等奖;1999年,我系1998级学生获得翻译比赛三等奖,2001年,我系1999级学生获得北京地区院校阿拉伯语专业演讲比赛一等奖,同年,我系1998、1999级在全国统考中分别获得集体第二、第三名。考虑到学科的难度较大,高年级阶段的教学仍然在以"语言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原则下展开,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仍然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根据毕业市场需求,分阶段将有关国情、历史与文化、国际政治、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内容作为报刊阅读和翻译课的基本素材,并且开设中东热点问题、阿拉伯社会与经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高级语法等多门选修课,及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高年级的课程经常采用有准备的研讨和报告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生自学和研究的能力。 近几年来,由于学校不断投入,本系教学条件取得很大改善,设施日益完备。除连续购进电脑、电脑投影、复印机、视听等设备、以及中外文图书之外,我系拥有了校园网与卫星电视,基本解决了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资源匮乏问题。2000年以来,学校对我系的专项投入达20万,我们还得到了驻京阿拉伯使团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