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 充值卡 | 客服中心 | 投放广告
Q
导航: 易考网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 考研新闻 >> 文章正文
全国考研资料地区导航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G甘肃 G广西 G贵州
 H湖北 H湖南 H河北 H河南 H黑龙江 J吉林 J江苏 J江西
 L辽宁 N内蒙 S上海 S四川 S山东 S山西 S陕西 T天津
 Y云南 Z浙江 Z中科院 教育学统考 心理学统考 历史学
 (资料由中国易考网提供,点击www.chinakao.cn发现更多)
最 新 信 息
相 关 文 章
全国各地区2008年考研报考人数及分布情况(三)
全国各地区2008年考研报考人数及分布情况(二)
全国各地区2008年考研报考人数及分布情况(一)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考研十大优秀院校推荐
全国各研究生招生类型院校名单汇总
2008年招收教育硕士的院校名单
2008年招收法律硕士的院校名单
2008年自主划线院校名单
2008年开设研究生院的院校名单
2008年单独考试招生院校名单
本站推荐广告
考 研 资 讯
新闻动态 考研新闻 热点动态
报考指南 考研常识 政策法规 考研大纲
院校导航 全国招生院校考研信息汇总
复试调剂 复试指导 录取调剂
复习指导 英语复习 政治复习 数学复习 专业课复习
  历史学 教育学 心理学 计算机 农学
专业学位 MBA EMBA MPA 医学考研网 GCT-ME MPH
  法律硕士 教育硕士 会计硕士 在职考研
经验心得
热门专业 会计学 行政管理 土木建筑 化学 机械 法学
  自动化 新闻传播 人力资源 生物 电气 中文
  管理学 电子通信 国际关系 外语 经济 社保
考博专区 考博新闻 招生简章 复习指导 试题资料
 >>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数下降缺考率上升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数下降缺考率上升
佚名  来源:·东方早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3 9:49:00 [字体:缩小 正常 放大 | 双击滚屏]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刚刚结束。除报考人数下跌外,今年考生缺考率也创历史之最,上海地区3.3万名报名者,完成最后一场考试的不足2.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考生缺考率约为20%,比往年最高值15%又上涨5个百分点。专家认为,2007年,或许将成为考研史上的“拐点”之年。

  沪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统计,2003年共有79299人报考本市各硕士生招生单位,比2002年增加19483人,增幅为32.6%,是报考人数持续增长的第十个年头,也是硕士生招生以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2004年上海市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是84611人,2005年报考人数99548人,2006年则有101607人报考本市各硕士生招生单位,比2005年增加2059人,增幅2.1%,继续刷新历史纪录。

  这一增长趋势在今年出现转折,在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中,全国报考上海市各硕士生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共有95045人,比去年减少6562人,减幅为6.5%.全国报考上海研究生人数十多年来首次下降。

  在95045名考生中,上海生源21487人,占22.6%;外地生源73558人,占77.4%.普通高校应届本科生52620人,占55.4%;其他人员42425人,占44.6%,其中:科研人员646人,高等教育教师2619人,中等教育教师4235人,其他在职人员18414人,成人应届本科生478人,其他人员16033人(含本科结业)。

  缺考率创历史之最 去年10% 今年20%

  昨天下午考研全部结束后,在上海师范大学考点,上师大研工部部长陈伟统计缺考率时自己吃了一惊:20%,该考点今年有考生3400多名,竟有700多人缺考,而且缺考人数一场比一场多。前天上午第一场开考,有10%左右的人缺考,第二场英语考试缺考率17%,昨天的数学统考和专业考试,缺考率上升到了20%.而去年,上师大考点的缺考率只有10%左右。

  同样吃惊的还有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考点的监考负责人,3100多人的考点,两天考试下来,有2000多人次缺考,缺考率也接近了20%.

  在上海理工大学考点,今年的缺考率也达到了20%,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往年缺考的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现在缺考的社会人士明显增多。

  昨天在复旦大学考点,报考历史学专业的考生钱敏(化名)开考5分钟就向监考老师呼救,称肚子疼想要退出考试。按规定开考后一小时才能离开考场,监考老师给她拿来止痛片,又递给她热水,一番折腾之后,等满了60分钟,钱敏迅速冲出了考场。

  事后她很后悔地对另外一名陪考同学说:“其实应该听你的话不该进去考的。”原来,前天下午的英语考试让两人觉得考砸了,本来决定昨天缺考的钱敏,不甘心昨天还是进了考场,结果专业课让她彻底傻了眼。下午的考试,她就“坚定”地缺考了。

  收费改革促降温

  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统计,受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消息的影响,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报考人数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报考人数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13.5%、11.3%、11.3%和8%.全国其他实行这一培养改革试点的学校也都有同样的趋势,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认为,考研热降温与改革并没有必然联系,但也有考生表示,由于对改革的措施不清楚,担心投入成本太多,也多少让他们对报考这些改革学校的研究生产生了畏惧心理。

  两大原因导致缺考率上升

  上师大研工部部长陈伟分析缺考率上升有两大原因:一是许多考生在考试之前已找到满意工作,因而放弃了考试。还有的学生申请了国外的学校,由于考研报名和考试有两个月的时间差,在此期间接到了国外学校的入学通知,自然放弃了考研。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考研看作“背水一战”,导致自己心理压力过大,最终难以承受负担,在考试来临时做了“逃兵”。此外,还有部分考生由于某一场考试没考好,所以接下来的考试也全都放弃了。根据往年情况,在英语和数学这两个公认的难度科目考试结束后,缺考人数都会进一步增加。

  考研反而更难找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肖振南目前正在进行一个名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调查”的课题研究,在他看来,当初选择考研是希望能够通过三年的努力,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然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连年扩招,导致找工作时两批人挤在一起,工作比以前更难找了。他在进行课题调研时,很多在读的研究生都对毕业后的就业工作充满了压力,经常迷茫地自问出路在哪里。

  教育没跟上市场,降温未尝不是好事

  连续八年对上海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考研热降温主要基于就业问题,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不令人满意。政府相关部门包括专家们都做过很多的分析,原因包括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多年的扩招,但教育没有跟上市场的需要。

  于海认为,从1999年开始,大学生扩招,让就业变得严峻,有良好就业愿望的大学生普遍报考了研究生,让就业延迟三年,专家将之称为就业“缓期执行”,大学生们希望通过增加学历,在就业成功率上获得更好的机会,但事实情况却是,研究生的就业之路也同样亮起了红灯,高学历不见得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向往也随之热情减退。

  另一方面,研究生毕业后的薪资水平和本科生不能拉开差距,有的甚至低于本科生,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无论是经济还是收入上都有太多的投入。这个问题会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观念的蔓延,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于海认为,考研热降温对社会也有一个警醒作用,说明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需要大调整,应该对人才进行分层次培养,不能都是培养学术型的人才,而应该培养能被用人单位看重的技术型高级人才,因此重点应该发展应用性的高等职业教育。

  15年考研热出现拐点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昨天结束,据了解,在上海地区参加考试的3.3万多名报考者中,能坚持到最后一场考试的不足2.5万人。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从多个考点了解到,今年上海地区考研的缺考比例约为20%,比起往年的最高15%又上涨了5个百分点,达到历年之最。综合今年已出现的全国报考上海研究生人数十多年来首次下降的情况,有专家表示,2007年可能成为考研热降温的拐点。

  “考研热是否降温的关键基于就业情况。”连续八年对上海大学生现状进行调查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从1999年开始,大学生扩招让就业形势变得严峻,有良好就业愿望的大学生就选择报考研究生。但事实情况却是,单凭高学历不见得就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这种形势导致的热情减退最终体现在了今年报考及参考人数的减少上。于海认为,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分层次,不能只培养学术型人才,还应该培养技术型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崔丽娟副教授认为,由于就业形势等因素,持续多年的考研热很有可能在今后几年内保持这种有序、恰当、平稳地振荡,不会再出现大幅度的人数增加或减少。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林荣日副教授认为,现在在中国出现的考研热现象和前几年在欧洲北美出现的考研热情况是相似的,在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作机会增多时,考研人数就会下降,因此,当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考研热也会像欧洲和北美一样出现降温。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易考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易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易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文章来源:xxx(非本站)"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广告业务 | 网站申明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7x24小时全国统一热线:022-89761570,8976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