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飞不鸣 不忧不惧
研究生是导师重要的精神交往对象,是导师研究事业薪火传承的后继者,是导师学术事业最有可能的追随者。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一直是高等教育事业园地里的奇葩,是人类创造文明活动中的优美交响曲,是人类智慧进步提高的有力助推器。 导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对许多事物大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对即将与自己相伴相处、共同步入学术研究殿堂的研究生有着较高的期许和严格的要求。对于追求人生更高境界、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考研学子来说,选择一个理想的导师作为自己人生未来的指路者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然,要做到这点,光凭热情是不行的,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是必要的。
笔者根据自己的考研经验以及入学一年来自己感受到的导师们的言传身教,总结了下述八条考研学子获取导师赏识的可行之道,但愿对有志于攻读研究生的学子们能有所裨益。
一、力争初试和复试好成绩。这些成绩不一定可靠,可能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但它毕竟是一种较权威的凭据,也是研究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重要反映,因而还是能引起导师的注意的。另外,这样的学生由于受到成功奋斗的鼓励,一般不会裹足不前,往往在随后的学习中能勤奋刻苦、充满自信,取得更可观的成绩。
二、拥有一定社会工作经历。工作过的学生多领教过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对人生和社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的时候往往更为主动、更有针对性、更加珍惜机会也更有压力感;在那些悠哉游哉的研究生中,应届考上的学生居多,他们身上的象牙塔习气较重,不少人错误地以为任务已经完成。这点在最近两年的考研复试中越来越被导师看重。
三、挖掘自己的研究潜质。所谓研究潜质,就是或者发表过论文,或者有过发明创造,或者在面试中表现出专业功底扎实、逻辑推理能力强的优点。导师喜欢这样的学生是因为他们更容易进入研究状态,更容易融入导师的团队,更可能成为研究人才,更容易将学术事业向前积极推进。没有这种潜质的人最好也要专业抓扎实点,能与导师在专业领域内较好地交流。
四、保证大量时间呆在学校。这点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要在学校呆得住,不浮躁,不盲目,不优游,最好寒暑假也能呆在学校;其次是要坐得住,在学校能多泡图书馆和实验室,非常勤奋刻苦,学习研究的自觉性很强。这种学生头脑清醒,有雄图壮志,并且勇于实践,可塑性强,导师往往会刮目相看,倾心传授,并且在找工作或考博中大力推荐。
五、谦虚内敛且积极上进。性格张扬、水平不高却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人见人厌;性情谦和、识得大体又认真进取的学生导师比较赏识。研究生学习最需要的是平心静气,需要的是胸怀韬略,需要的是腹藏珠玑,需要的是相机而动;最忌讳的是目光短浅、暴虎冯河、浮躁优游,个性太张扬凌厉通常伤人伤己,逞一时之能而难成大器。
六、对所涉专业兼收并蓄。跨专业考研的劣势在于需要更多时间来学习和熏陶新的专业,优势在于理论视野更加广阔,导师通常比较喜欢能在研究中掺入以前专业元素的学生。现代科学事业越来越注重交叉研究,边缘学科越来越多,许多专业已经不是隔行如隔山那么神秘了,有多元专业背景的学生如能善于综合运用的话则大有可为。
七、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这点主要包括所受教育性质、毕业学校、所学专业三个方面的内容,接受过全日制本科教育、毕业于重点大学、以前专业与现专业有一定联系的学生更易被导师接受。当然,这里并非歧视教育背景不好的学生,事情总是相对而言的,根据大数原则,先前所受教育基础越好的学生可能越容易进入状态。
八、寻求可靠的人脉关系。这种人脉关系可能是本科时就存在的师生关系,也可能是导师之间的推荐,也可能是亲戚朋友的引荐,等等。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人脉关系不是指那种世俗的后门关系、面子关系,主要是指在这种背景下,导师与学生了解和沟通的渠道将更为深广,彼此之间更容易取得信任,师生之间的互动可能更为容易。
以上方法是一些代表性的说法,不可能囊括所有情形,人是有个性的社会动物,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眼光和嗜好。学生需要水平高超的导师为自己的学习和人生指点迷津,导师需要素质良好的学生在教学与研究的大海里同舟共济;一个完美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不可能缺乏导师充实到位的指导,一次漂亮的人才培养不可能让具有优越素质的学子缺席。聪明人的宝贵之处在于表现出了一些有用的品质,依据上述启发,相信每位考研学子都能挖据和突出自己身上若隐若现的优秀品质,并获取自己喜欢的导师的赏识,与导师共谱壮丽的人生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