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台湾老太熊润珍厦大圆硕士梦
6月25日,一个特殊的身影在厦大校园里四处奔走。
她叫熊润珍,是厦大2007届研究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厦大美术系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来自台湾的油画专业硕士。如今,她的离校手续还差两个章没盖,等盖完了,毕业证也就可以拿到手了。
由于其特殊身份,她的毕业备受关注,甚至由于她的“特殊辈份”,在毕业典礼上,她成为5位接受访问的毕业生之一,还应邀和厦大校长合影,成为“明星人物”。
熊润珍说,她还打算在厦大继续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并旁听其他科目。
同学和阿姨的双重身份
每一位同学都很乐意和这位''老同学‘交流,都亲切地称呼她''熊阿姨’,而熊润珍也乐得以''同学‘和''阿姨’的双重身份自居。
在厦大美术系画室,记者见到了熊润珍。正如此前媒体形容的那样,“精心修饰的烫发,得当的淡妆,欢快的步伐,灿烂的笑容,熊润珍的身上洋溢着一种年轻人的青春气息”。画室有她的两位小师妹,她们管熊润珍叫熊阿姨。
熊阿姨说,尽管年龄差别较大,但她和同学们却一点代沟都没有。有人形容:“每一位同学都很乐意和这位''老同学‘交流,都亲切地称呼她''熊阿姨’,而熊润珍也乐得以''同学‘和''阿姨’的双重身份自居。”
采访中,熊阿姨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偶尔陷入沉思。她说,当了48年的老师,感觉校园就是自己的家,在厦大的校园生活很自在,“和在台湾一样”,校园里看到的学生,仿佛都是邻居家的孩子。
记者了解到,今年71岁的熊润珍,1936年出生于苏州,1岁时就去了江西,14岁那年经广州坐船到了台湾。2002年,她又随女儿到了厦门,“为照顾孙子”。
回忆当初成为老师,熊阿姨笑称那时还“未成年”,没满18岁就当了老师。在农村,学生叫她“小孩老师”,还把她的自行车锁上,拿着车钥匙爬到大榕树上,让她爬上去拿。
熊阿姨说,奇怪的是,她17岁时看到的孩子,和现在71岁看到的孩子,觉得并没有太大分别。可能是因为一直从事儿童教育的缘故,熊阿姨变得“心情不老”,或者如她所说,心灵不再成长,仍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
2001年暑假,熊阿姨退休。2002年,她随女儿到了厦门,帮忙照看孩子。后来听说厦大有招港澳台的学生,她翻看了厦大的招生简章,就跑去澳门参加了港澳台考生的入学考试,最终被录取,成为厦大美术系油画专业最年长的硕士研究生,当时她68岁。
如今三年过去,硕士研究生毕业,熊润珍又准备继续读博士,而她报名的“心理咨询师培训”,7月6日就要开课了。
美术生涯,从教儿童画开始
熊润珍作品中的色彩和技法,都有儿童画的特质,没有拘束,“常以儿童为师”。
在台湾,往窗外扔块石头,就会砸到一个画家,而她刚好是被砸到的那个人。熊阿姨说,她的美术生涯,是从教儿童画开始的。
从未学过画画的熊润珍,做了多年老师,小孩读幼儿园那时,她又到师专充电,学的主要就是美术和劳作。学成后,她便成了科任老师,教美术劳作。
熊阿姨说,正式开始绘画,是退休以后的事。她跑到文化大学听艺术在职培训班的课程,成了“听课族”,且还修了28个学分。
3年前的一幅作品《向前奔跑》,是熊润珍后立体派画法的作品,她打算把这幅画印在自己的名片上,以激励自己,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熊阿姨说,她曾是台湾后立体派画会创会理事,尽管该画法不能代表台湾的画风,但却可作为两岸的不同绘画风格加以探讨。
本月19日~24日,熊润珍和她的同学闫卓办了“南腔北调”画展,此次画展是2007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研究生的一次风格探索。“作为本届的同窗,他们在厦大美术系历届研究生中应是最具对比性的两位了。”二人的导师、厦大美术系油画教授周鸣祥如此评价。
此前,熊润珍还举办了题为“好岁月”的个人毕业作品展,展出了其2000年至2007年创作的33幅作品,其中包括她在台湾创作的后立体派油画作品,还有她三年来在厦大读研期间创作的人物、风景及人体素描等。
熊阿姨说,她作品中的色彩和技法,都有儿童画的特质,没有拘束,“常以儿童为师”。
熊阿姨的三个愿望
熊阿姨说,毕业后,她将继续留在厦门生活和作画,继续为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做点事。
去年,看到美术系2006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熊阿姨就想今年自己毕业也要办展览。熊阿姨说,今年办展,她还特意请明后年要毕业的学弟学妹到现场帮忙,每人半天,让他们亲身体验如何办展。
熊阿姨说,她一直想做一件事,就是对美术系学生的原创画作进行推广。她说,年轻人的创意是最可贵的,却未能受到社会重视,希望社会有人能支持。
记者了解到,在熊润珍48年的教师生涯中,她特别重视对孩子心理能力的培养。她说,教孩子其他课程都是给他们“鱼”,而心理辅导却是给他们“鱼竿”,他们可以钓自己喜欢的鱼。
因此,熊阿姨一直都在进修心理学。她说,当初考厦大研究生时,其实是想报考心理学的,但那时厦大没有该专业,于是选了美术系。现在厦大有了心理学硕士班,她打算去旁听心理学的课程。
熊阿姨说,除了推广原创画,她还想做关于儿童绘画教育的探讨研究。
她认为,对于儿童绘画的教育,应重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力和观察力,而不是着重在绘画技法上的培训。
此外,熊阿姨表示,希望社会有兴趣的人参加到美术中,不一定是创作,更是欣赏。“要是厦门的百姓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水平,那厦门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艺术之都了。”
熊阿姨说,毕业后,她将继续留在厦门生活和作画,继续为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做点事。目前,新闻系的老师和她有个想法,举办女画家沙龙,新闻系的老师负责祖国大陆的画家和作品,她则负责台湾画家和作品。
请点击查看更多厦门大学考研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