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 充值卡 | 客服中心 | 投放广告
首页 | 考研信息及复习指导 新闻动态 | 报考指南 | 复试调剂 | 复习指导 | 院校导航 | 专业学位 | 经验心得 | 客服中心 | 投稿 | 合作 ·付款方式·联系方式·服务保障
考研专卖店 试卷笔记 | 公共课书籍 | 辅导班 | 专业教材 | 学习卡 | 下载免费资料 政治资料 | 英语资料 | 数学资料 | 专业课资料 | 其他资料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Q
导航: 易考网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 考研新闻 >> 文章正文
最 新 图 文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考 研 资 讯
新闻动态 考研新闻 热点动态 地方新闻
报考指南 考研常识 考研贴士 政策法规 考研大纲
院校导航 全国招生院校考研信息汇总
复试调剂 复试常识 复试指导 调剂点拨 录取调剂
复习指导 英语复习 政治复习 数学复习 专业课复习
  历史学 教育学 心理学 名师导航
专业学位 MBA EMBA MPA 医学考研网 GCT-ME MPH
  法律硕士 教育硕士 会计硕士 在职考研
经验心得 考研故事 考研经验
考博专区 考博新闻 招生简章 复习指导 试题资料
全国考研资料地区导航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G甘肃 G广西 G贵州
 H湖北 H湖南 H河北 H河南 H黑龙江 J吉林 J江苏 J江西
 L辽宁 N内蒙 S上海 S四川 S山东 S山西 S陕西 T天津
 Y云南 Z浙江 Z中科院 教育学统考 心理学统考 历史学
 (全国资料由易考网提供,点击www.chinakao.cn发现更多)
 >> 南大导师带博先交钱 师生情谊变雇佣?         
南大导师带博先交钱 师生情谊变雇佣?
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2 15:10:50     
[ 字体:缩小 正常 放大 | 双击自动滚屏 ]  

张学锋最近有些不安。

  今年45岁的他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六朝历史文化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今年,报考他博士的学生比较多,目前考试成绩已经出来,过分数线的考生有3名,研究生院也已经表示这3人可以招。但是,招还是不招,张学锋很犹豫,也很着急,他用“骑虎难下”形容自己的心情。

  每月津贴100元:有导师难以承受,有导师觉得“不是问题”

  张学锋的不安来自学校正在酝酿的一项规定。从2007级博士生招生开始,南京大学将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今后导师每招一名博士生,不分文理科,每月均要向学校上交100元,学校再以津贴形式发给博士。据悉,此项改革的一项重要目的是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责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这项正酝酿出台的改革措施,在学校教师中引起不同反响。

  一些教师觉得难以承受,比如张学锋。“如果每月要让我交给学校300元钱,这对我来说不大现实。”他说,导师带一名博士生,学校和院系给导师每月的津贴也就30元。现在,如果他招3名博士生,每月却要掏出300元,这对他来说太多了。

  张学锋说,博导要有钱,无非是多申请一些课题。但是,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尤其像他所在的考古领域,课题本来就不多,即便能申请到课题,钱也有限,也就两三万元。

  在张学锋所在的历史系,不少教授的态度似乎有些消极:“如果真的这样,那就不招呗!”

  不过,也有很多教授觉得“没问题”,比如该校国际经济贸易系主任张二震教授。

  张二震目前带了10多个博士生和10多个硕士生,其中有一些博士生是在职的,无需付钱给他们。“其实,帮助导师做课题的研究生,每个月给他们的津贴何止100元,多的好几百元呢!”

  据了解,南京大学现有600多名博士生导师,各类在校博士生3400多人,今年计划招收900余名博士生。南京大学的这项改革,计划先在博士研究生中试行,再逐步推广到硕士研究生。为了提高研究生津贴,酝酿中的改革草案提出,由各院系提供相应的“助研、助教、助管”岗位。

  反应不一:有人表示拒招,有人认为是改革方向

  导师要带研究生,就要给学校交钱,这其实已经不是新闻了,在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早已经开始实行。

  比如,此前公布的《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就规定,研究生导师招生需向校方交“助研费”。这一改革方案出台之后,也掀起不小波澜。同样是历史系教授的包伟民,公开声明拒招研究生,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包伟民教授的“拒招声明”发布后,有关导师要不要交“助研费”的争议声四起,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似乎也不少。

  “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庆年说,一些高校进行的这一改革,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国外的很多高校,也普遍采用这一模式。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唐安国认为,此举的意义不在津贴本身,而在于建立了一种机制,对原先存在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个人行为予以规范,同时就避免了研究生之间在获得津贴方面的差异。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左玉辉说,导师需要学生,做课题,没有一个团队,是做不出来的;学生也需要导师,一方面是学术上的指导,另一方面是经济上的支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当然是需要一定成本的。一名导师,他有多大能力,就带多少学生。招多了,不但不能帮助分担学生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他说,现在导师有压力了,这是好事。

  众说纷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还是会导致“钱学交易”?

  此项改革措施将会增加导师寻找课题的动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还是将研究生培养成本部分转嫁给教师,从而带来“钱学交易”,影响师生关系和谐?众说纷纭。

  一些专家认为,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应该由研究生管理部门支付,而不该由导师出钱。“按这种方式进行下去,师生关系如何处理?会不会导致雇佣关系固定化?因为我招你进来是花了钱的,你就得替我老老实实干活儿!”也有人表示忧虑,靠这样的方式限制导师滥招学生,恐怕难以奏效。因为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导师为了交这笔钱,更多地招收“有钱有权但是未必有才”的学生。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担心,此举可能会造成“钱学交易”。他认为,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导师选拔研究生,要以研究生的质量和社会需求为依据,而不能根据研究生或导师是否提供了钱及钱的数量来决定取舍。正因为这样,如果规定培养研究生导师必须向学校缴纳“助研费”,否则不予考虑,那就有“钱学交易”之嫌了。 

  有的专家也持相反意见。唐安国说,一般而言,一名导师课题越多、科研经费越充足,说明他的科研能力也越强,这二者是“正相关”的。同时,导师课题越多,研究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也越多,这对于研究生培养无疑是有利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视为雇佣关系?为什么会认为缴纳助研费就是强化这种关系?”张二震说,“应该相信导师,他们不会把研究生当成‘劳动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

  不过支持这一方案的学者同时也指出,不同性质的学科,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毕竟存在很大不同。在实行改革过程中,应当兼顾学科之间的差异,不宜“一刀切”。

  唐安国介绍了一些大学的做法:专门设立一个基金,学校出一部分,各学科交一部分,这笔钱由学校统筹,大部分作为津贴发给研究生,还有一部分支持一些课题和经费相对较少的基础学科。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32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易考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易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易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文章来源:xxx(非本站)"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