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专科学历可报研
2002年 报名年龄放宽
2003年 考试改革招生自主
2004年 放宽体检要求
2005年 全面试行网上报名
2006年 严格在职人员资格认证
2007年 读研究生开始收费
2001年,全国只有46万人报名考研,到了2006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127.5万人,而今年全国考研人数仅比去年微增7000人,持续高温不下的“考研热”多年来首次降温。上海、北京、广东、辽宁、湖南等地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同时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国共有38322人报考天津市研究生招生单位,而今年这一数字下降到36355人,降幅超过了5%。
2001年,齐立巍以611分(文科)的高分,考入南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04年秋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研,没想到,这一考就是三年。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考不考研已经成为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面临的选择。然而,考研路到底有多苦,考研族的心态究竟如何,考研热是否真到了“拐点”?一位连考三年的考生体会可能更为深刻。
第一年 匆匆上阵名落孙山
毕业于南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齐立巍,从小到大都是个好学生。2001年,他以611分(文科)的高分,考入南大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入学时,他压根没想过毕业以后的去向问题。然而,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2004年秋天,他面临着就业还是考研的选择。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研,因为身边的人都在考研,而且提高学历也能增加将来就业的资本,于是将目光瞄准了北大经济学院。
“其实第一年准备的时间并不是太长,虽然每天也是起早贪黑地看书,但没有太大的压力,心态比较平和。初试成绩还不错,376分,进了北大的复试。可复试着手准备有点儿晚,接到复试通知书后才开始复习,匆匆上阵难免名落孙山。”
第一年的考研让齐立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考研一族的庞大,2004年全国考研人数为94.5万人,而2005年一举突破百万大关,迅速增加到117.2万人,增幅高达24%。
感受变化:
变化一:从2005年起,全国考研尝试网上报名,网络“塞车”的情形让考生们印象深刻。
变化二:在英语统考中取消了听力部分内容,将听力的考核放到复试阶段进行。
变化三:在英语阅读理解部分内新设了“选择搭配题”。此外,英语新增加了一篇作文,使作文考试变成两篇。
第二年 专业课“马失前蹄”
第一年的落榜对齐立巍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打击。毕竟,北大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比如北大经院录取比例大概是1:20,而南开经院则是1:10左右。何况,第一年他的强项数学考了130多分,政治也超过了80分,证明他的实力还是有的。
“既有些不甘心,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又觉得自己头一年没有尽全力,还有潜力可挖,加上也很向往北大的环境和氛围,所以第二年继续报考北大。不过,第二年考研,我的想法难免有些多了,没想到会在专业课 ‘马失前蹄’,初试就惨遭淘汰。”
这一年,让齐立巍最感慨的就是全国统考的政治和数学“有点简单”,结果各地高校的复试分数线全面飙升。“我的一个同学考了410多分,这个成绩在往年可算是绝对高分,没想到竟然没有达到他所报考的复旦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复试分数线。”
感受变化:
变化一:政治取消辨析题,而出题形式也越来越灵活。比如分析题都是从一个现实的时事或者故事为切入点,来分析有关原理。
变化二:英语又出现新题型——排序题和标题内容搭配题。 第三年 连考三年终成正果
“能坚持连考三年研究生的人并不太多。其实我也想过不考了,干脆找工作吧。可仔细一想又觉得,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早晚总是要上研究生的。既然工作两三年以后还得再考,不如现在辛苦点儿一口气考上再找工作,这样就业时的起点也能高一点儿,就相当于提前进修呗。”
为了加大保险系数,这次他放弃了北大而转考南开经济学院的研究生。也许是因为考母校心里比较有底,这次他发挥得十分出色。在政治和数学难度比去年有所回升的情况下,他反而考出了407分的高分,不仅远超复试分数线,而且在复试中也顺风顺水地通过。
坚持三年终于实现了成为研究生的梦想,他觉得,“不考一次研,不算大学生。尤其是那些起早贪黑、付出了那么多,到后来还没过分数线或者初试过了复试没过的人,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不考研或者没有全身心投入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感受变化:
变化一:北大、清华等全国17所高校试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收费制正式开始试点。
变化二:考研热开始降温,报考天津的考生人数减少,据说仅报考南开经院的考生就减少了近千人。新报记者 邓晶龙
明年你会考研吗
视点调查2007-02号
时间:2007年4月10日
参与人数:150人
人员构成:2008届大学毕业生
34.6%的被调查者表示已经开始准备参加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另有23.3%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准备考研。距离考试只剩不到十个月的时间,近半数大学生还拿不准自己应该考研还是就业,这很让人担心。
3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就业压力促成自己考研,这和近年来大家对考研热持续升温原因的分析是一致的,个人理想(22%)、专业要求(17.3%)两项因素紧随其后,这说明考研族已经从最初的盲目回归理性。
在假定放弃考研的情况下,有41.3%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经验比学历更重要”的想法会促成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而考研成本的增加并没有对考生报考热情造成太大影响(6%)。
有60%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考研,会选择本专业继续攻读。“本专业不够理想”是被调查者选择其他专业的最主要原因,但他们也清楚,跨专业考研难度和风险都很大。
对于最终结果,被调查者表现得出奇镇定。如果经过努力却没有考上,只有16%的人认为自己会很失望,而高达75.3%的人表示“考不上就工作,无所谓”,希望一年以后大家还能保持如此的心态。
新报记者 缪鹏翀 校园记者 王照民 李鸣茜 本版摄影 新报记者 姜宝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