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戏剧性的考研博弈:周口考生零分事件
2007年1月20日,张艳(化名,某些报道将她化名为 “张青”“章丽”)在周口市二高参加了研究生考试。3月12日,她查询分数时却发现自己考研成绩全部为零分。敏感的她在某论坛发帖,怀疑自己成绩被判零分是因举报女监考老师王萱协同其他考生作弊,一时间众说纷纭。这不再仅仅是张艳和监考女老师的“博弈”,而成了“考研草根”同整个考试不公正行为的斗争。经过自己的努力与网友的帮助,15天之后,张艳的各科成绩最终得到恢复。
“考研草根”的胜利
张艳发的帖子里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我的年轻就是用来陪一些人堕落的?奋斗了3年的考研梦就此破灭,一个不做真实调查不负责任发出的‘因携带手机入场,扰乱考场秩序,各科成绩取消’的机要,毁了我的一切。”
此事在网上一经曝光,立即引来轩然大波。支招者有,认为该考生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怒骂者有,对周口市某监考老师的恶劣行径口诛笔伐;叹息者有,为考风糜烂人心不古而捶胸顿足;激愤者有,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重演而慷慨激昂。不少网友打电话到周口市委、市政府,对此事表示关注,有的网友甚至要“自费去调查那个监考老师”。
这一事件使得社会、大众,尤其是考生对考研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产生了怀疑,造成了恶劣影响。不过在整个“博弈”中,舆论的倾向是明显的。在事件中处于弱势的考生,得到了人们特别是网友们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完全靠苦读来考研的“草根们”,在网络的平台下肩并肩,共同使得事情真相大白,也为“考试公平”这秆秤添了一份力量。而这场“博弈”的另一方,则受到的多是质疑,关于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关于考试程序的公平公正、关于权力的泛滥,都有或深或浅的讨论。
完善监管机制 防范于未然
河海大学的徐老师认为,考研不单单是简单的四场考试,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是涉及到考试环节的就有出题、考试和阅卷。但现在只在出题这一环节,国家利用了有力的保障措施和法律法规进行规范。而对于监考人员的监督力度却不理想,给监考人员滥用职权有了可趁之机,因此才引发了上述事件。
如果再有考生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在当时的情境下,最好不要硬碰硬,反而要避让。毕竟顺利完成考试顺利才是最重要的。这不是软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国传媒大学的潘老师说。
某种意义上说,考研是国家教育公信力的一种体现。周口零分事件也许只是一个极其偶然的现象,但这件事应该引起各界的思考。所谓“防范于未然”,这往往比“亡羊补牢”带来的伤害要更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