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的具体做法
(1)学校的分类和评价对象
最近,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文件,将高等学校划分为6种类型。我们以此为依据,并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数量,将高等院校分为8种类型:①综合院校;②理工院校;③师范院校;④医药院校;⑤语文财经政法院校;⑥体育艺术院校;⑦民族院校;⑧农林院校。2005年4月15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其中本科院校700所、高职1078所(含民办)。我们今年发布的大学评价报告中的各高校名称也主要以该《名单》统计资料汇编中的名称为准,但对部分更名或合并的学校尽量采用了新名称,另外舍去了未开设本科专业招生和部分有一级指标得分为零的高校,最终进入此次评价的大学共有887所,其中重点大学119所、一般大学548所、民办院校220所。学科门类评价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的11个学科门类(除军事学外)进行的,其中,原目录中的351个专业分类目录体系繁杂、区分度小,部分专业重复交叉,另外一些专业很难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缺乏应有的指导性,因此我们在原有专业目录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归并和调整,研发了新的本科评价专业目录体系,共分192个专业,它包含了教育部原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所有专业,而且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
(2)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在大学教育评价中,收集原始数据的工作量非常大,我们付出了大量人力和经费,建立了比较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工具和渠道。评价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①有关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资料(汇编、年鉴、报表等);②国内外有关数据库;③有关政府部门、高校的网站;④国家有关刊物、书籍、报纸、内部资料等。关于数据处理,我们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全面核查,处理了有些异常的数据,有的取消指标,有的则压低了权重。之后,在征求各类专家意见和我们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我们自己设计了中国大学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了相关数据库,进行了大量数据的整理、统计、计算、排序等工作。
(3)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虑到评价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五个排行榜)仍沿用去年的指标体系与权重,对今年新增的本科学科门类和专业的评价,我们重新设定了新的指标体系与权重。在选择和确定评价指标与权重时,我们主要考虑了三点:一是根据高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并选定了影响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的关键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二是坚持高水平标准,只选择国家级和教育部的有关指标及数据;三是参考国际惯例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实际来选定评价指标,包括师资队伍、学生状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等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并通过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权重。
(4)评价的内容和结果
在这次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中,我们从9个角度对所有本科院校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名,一共获得200个排行榜。其具体情况如下:
①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省、市、自治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目前,从本科教育的角度进行按地区排名在国内还是第一次。通过地区排名,可以看出各地区本科教育资源(包括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民办院校)在全国的整体分布和各地区的占有量及其办学水平和所处的位次。我们不仅公布了每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竞争力排名,而且还列出了相应的得分情况,这使得相关政府部门能够从排行榜中解读出更多信息,即不仅仅只是一个强与弱的排名关系,更有了“量”的区分。例如从前两名的得分来看,北京、江苏在本科教育资源上要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前10强的排名情况如附表1所示。
②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含分省、分类型排名),其信息量大,适用面广。首先,这个排行榜是在所有重点大学(这里所指的重点大学包括教育部原定的重点大学、教育部直属大学和“211工程”建设的大学)的基础上,除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情况有些特殊外,对各个大学(119所)的得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排名,它从宏观上揭示了重点大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和学校声誉上的综合实力,能直观反映出高校之间的差异。其次,将所有重点大学分8种学校类型进行了排名,由于在重点大学中仅有一所高校——中央民族大学为民族类院校,缺乏可比性,因此我们将其做特殊处理归为综合类。另外通过分类型排名的办法进行同类学校比较,较好地避免了评价的误差。最后,这个排行榜中同时给出了分省排名,对各省内重点高校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有利于高校间的省内比较和分析。前50强的情况如附表2所示。
③中国一般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含分省、分类型排名)。这个排行榜是在所有一般大学的基础上,对各个高校的得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排名,它从宏观上揭示了一般大学(共548所)(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办学资源、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上的综合实力,能直观反映出高校之间的差异。其编排原理可参考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的相关说明,一般大学综合竞争力前50强的排名情况如附表3所示。
④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含分省、分类型排名)。该排行榜是在所有民办院校(共220所)的基础上,分别对各个院校的得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排名,分别从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两个一级指标对民办院校进行综合评价,民办院校的类型分为本科和专科院校。其编排原理可参考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的相关说明,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前20强的排名情况如附表4所示。
⑤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含分省、分类型排名)。大学综合(重点和一般)竞争力评价,是从宏观上对大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整体实力的评价。根据科学学原理、科学发展规律以及科研工作的特点,我们认为科研的投入决定科研产出,而科研的投入与产出又必须讲求效益。因此,投入、产出、效益是影响科研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所以,我们按照投入、产出、效益的思路构建了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学科研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而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正是从自然科学研究的角度对高校科研能力、水平和贡献进行评价,这也体现了分类评价的原则,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前30强的排名情况如附表5所示。
⑥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排行榜(含分省、分类型排名)。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排行榜也是按照投入、产出、效益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学科研竞争力进行评价,但与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不同的是,它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对高校科研能力、水平和贡献进行评价,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排行榜前30强的排名情况如附表6所示。
⑦中国重点大学分学科门类排行榜。这个排行榜信息量大,查询功能强。首先,我们可以从总体上浏览这张表,每行包括了11个学科门类,加上培养单位总排名共12个信息点,而整个表则是119(重点大学)乘12个信息点。其次,这个表不仅能查出一个学校是否有某个本科学科门类,而且还可以看出每个学校在各个学科门类的排名。例如,通过这个排行榜,我们就能很快地查出在前10名的培养单位中,只有浙江大学和吉林大学包括了全部11个本科学科门类,其他很多高校也涵盖了大部分的本科学科门类,这说明浙江大学和吉林大学的本科专业教育比较齐全。第三,相对学科专业而言,学科门类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可以使需求者在学科门类层次上对国内本科专业教育培养单位的综合竞争力有一个“量”的总体把握。中国重点大学各学科门类排行前5%的情况如附表7所示。
⑧中国一般大学分学科门类排行榜。该排行榜给出的是548所一般大学本科学科门类排名,其编排原理可参考表7中国重点大学分学科门类排行榜的相关说明。中国一般大学分各科门类排行前5%的情况如附表8所示。
⑨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192个)。这个排行榜信息量大,查询功能强。首先,该排行榜给出了由我们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新编的192个本科专业的排名。其次,每一专业排行榜都给出了开设该专业的大学个数,该数据可体现某一专业的热门程度和竞争态势。第三,相对于整体个数而言,我们还给出了某专业中所有大学对应的专业等级,并详细列出了排名在前50%的大学的对应专业排名,这能进一步为读者提供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大学专业之间的差距所在。各专业排行前5%的学校如附表9所示。
本次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特色
与以往的其他大学评价活动比较,我们开展的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1)被评价对象多、类型齐全、层次全面。不仅包括国内大学,而且包括国外大学;在世界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中,不仅有大学,而且有科研院所,评价对象和范围非常广泛。此次评价的国内大学共有887所,其中重点大学119所、一般大学548所、民办院校220所,包括8种类型和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多角度排名,不仅提供了对大学宏观层次的综合竞争力排名,而且还增加了对大学微观层次的专业排名。
(2)大学本科教育竞争力按地区(省、市、自治区)排名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我国将本科教育综合竞争力按地区排名,而且公布了总得分,这不仅可以得知各个省在全国所处的地位,而且还可以了解某个省的差距有多大,从而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定位信息和决策依据,有利于对各地区大学本科教育进行全面比较,发挥优势,明确差距,不断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3)从大学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出发,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科学、合理和全面,而且大都采用客观指标和客观数据,尽量克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力求使评价工作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
(4)学科级别和分类的选取比较科学、合理,原始数据的归类和统计比较准确、可靠。在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351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学位办硕士培养的专业目录和各类新兴本科专业,我们对原有的目录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归并,这符合当前学科发展的综合化特点和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管理的改革趋势。按照分学科专业评价的需要,我们对某些原始数据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有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5)评价角度新颖、结果丰硕、查询功能强,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评价。分层次、分类型、分学科、分专业对大学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从9个角度获得了不同标准的200个排行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得到许多分析评价结论。例如,从192个专业排行榜出发,可以统计出各高校的本科教育规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优势专业数量(A+和A的专业数)计算其专业优秀率,以说明其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6)采取排名与等级相结合的方法,以增加评价结果表达的合理性。在专业评价中,按照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以及“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特点,我们将各大学的该专业实力依次分为五个等级:①A+为重点优势专业的大学,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大学;②A为优势专业的大学,占开设该专业的大学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大学;③B+为良好专业的大学,占总数的30%,即排在21%~50%的大学;④B为一般学科的大学,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大学;⑤C为较差专业的大学,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大学。对B等级和C等级学校,不列出排名。各排名位次以分数形式表达,分母为评价对象的总数,分子为该评价对象在此总数中的排名位次。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