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伴随着本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天津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等院校综合办学实力得到显著提升,高标准高等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作为本市唯一一所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市属高校,天津医科大学以“211工程”建设为动力,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医学科研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天津医科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位居前列、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等学府,成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要基地。
多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天津医科大学的发展建设,把支持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作为提升本市高等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重点工程。天津医科大学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提出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工作标准,积极走内涵发展道路,追求学科发展高质量、学校建设高水平,提出了“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建设学科”、“按照国家一流标准建设学校”的发展理念,以特色促水平,以质量促发展。经过“九五”的建设,“十五”的积淀,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重点学科建设成果显著,师资队伍水平大幅提升,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按国际先进标准建设学科
“211工程”建设的核心是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水平代表学校的核心实力和发展潜力。天津医科大学在“211工程”建设整体推进的同时,把学科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并在建设之初就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规划设计,学科建设和科研立项力求领先一步、高人一筹,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科技创新高地。学校将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泌尿外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神经外科学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8大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瞄准世界前沿,大力推进医学科研自主创新,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医疗临床,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医科大学紧紧抓住“211工程”建设的历史机遇,大胆改革,革除束缚学科发展的体制弊端,为学科“松绑”。为了集中优势,形成更加具有冲击力和竞争力的学科群,学校打破壁垒,淡化校内与校外、学科与学科、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界限,实行了院所合并、不同医院同类科室加强合作,所属大学医院与非所属医院联合等结构调整方式,加强了基础与临床、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紧密结合,新的学科重组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打天津牌,着眼于提升天津医疗卫生的整体水平,使学科群积聚了优势,形成了巨大合力。医科大学适时提出“人才与学科捆绑战略”,将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捆绑式发展。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软环境,出台一系列政策,不拘一格。学校一方面按学科发展需要会聚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在医药卫生领域占据前三名的领军人物,也以人才定学科。学校聘请美国著名医学家冈纳拉等世界著名医学家组建成立了“天津医科大学外籍专家顾问委员会”,借助外脑及时吸纳尖端技术和前沿理念。梧桐引得凤凰来,张微、俞和、邱猛生等一批留学于哈佛、耶鲁等世界著名大学的青年才俊纷至沓来,把天津医科大学作为一方成就事业的沃土,一个扬帆起航的港湾。迄今为止,天津医科大学共引进215位留学人员来校工作,其中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两名、讲座教授1名,医科大学由此成为本市唯一拥有“长江学者”的市属高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为学科发展注入活力,储备了后劲。
与此同时,医科大学积极构筑对外交流的平台,畅通对外交流的渠道。学校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向世界敞开交流的大门。近年来,医科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亚太地区碘缺乏病研讨会、第六届国际白内障人工晶体显微镜手术和角膜屈光手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国际白内障人工晶体显微镜手术和角膜屈光手术研讨会等36 次国际会议,同时还成功申办了2007年第四届世界乳腺健康大会和2008年十七届世界支原体大会。医科大学的一批医学专家还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引领着一个领域的发展。教育部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天津医科大学有19位专家在自然科学类国际组织任职,任职人数在全国高校综合排位位居第七位。其中,郝希山院士当选为第三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陈祖培教授当选为亚太地区国际甲状腺学会副主席,杨树源教授当选为欧亚地区神经外科学会主席,等等。国际学术交流的日趋活跃,促进了学科国际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医科大学已先后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大学建立了姐妹学校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先后争取到日本、法国、加拿大、瑞士等国政府及大学的项目资金,总计2900万美元。
经过不懈努力,医科大学“211工程-8个重点建设学科在其重点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其中在腹部外科疑难病症的中西结合治疗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吴咸中院士主持完成的”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200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肿瘤学科在以综合治疗为基础的肿瘤功能性外科研究、乳腺癌防治研究、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肿瘤的生物治疗、肿瘤基因芯片研究等重点研究领域达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郝希山院士主持的”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200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的”天津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分析及预防的研究“成果被WHO收录,2004年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泌尿外科学科在膀胱肿瘤、肾脏替代、前列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方面开展高水平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在甲状腺激素与脑发育及甲状腺激素受体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消除碘缺乏病作出了重大贡献;神经外科学与神经病学学科只达石教授主持的”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浦佩玉教授主持的”人脑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05年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研究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按国家一流标准建设学校
“211工程”建设,带动了天津医科大学各项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学校的办学优势和教育资源影响力与日俱增,综合实力位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前列。“十五”期间,学校建设了现代医学研究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中心,建设了数字化图书馆,实现了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医大事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为了追求高质量的办学效益,培养一流医学人才,天津医科大学确立了精英教育的育才理念,实施“保本、增研、扩外”战略,不断发展高层次医学教育,不盲目地跟风扩大规模,而是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在医、理、工三个门类的基础上,新增哲学、法学、管理学门类,增加了药物制剂、法学、眼视光学、运动健身与康复4个专业及影像医学七年制、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工程、医学心理学、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方向,使学科门类更加齐全,促进了医、理、工、人文、管理的融合。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双语教学,推行早期临床实践。“流行病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等教材在全国医药教材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奖。2002年,天津医科大学同时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和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双双获得优秀评价,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教学质量“双优”学校。据“全国医学院校(西医)留学生教育研讨会”公布的信息,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教育规模已跃居全国西医院校首位。
该校把“德高医粹”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开展综合素质教育,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形成了学生“外语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办学特色。在学校良好氛围的熏陶下,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热情高涨,10件作品在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中夺得大奖。本科生孙涛荣获全国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郑伦荣膺全国“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
目前,天津医科大学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基础医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十五”期间,博士生导师由“九五”末的58人递增为 118人,硕士生导师由266人递增为500人。目前拥有6所大学医院、4所非直属临床学院、35所教学医院,35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为人才培养、临床教学、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
“十五”期间,医科大学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17项,其中一等奖5项。“十五”期间所获得科研项目经费是“九五”期间的3.7倍。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00余篇,其中SCI等收录论文是“九五”期间的2.2倍。基础研究取得的高端成果应用于临床促进了本市医疗卫生水平的整体提升。“通里攻下法”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肠梗阻、重型胰腺炎、重型胆管炎等世界公认的疑难问题,明显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采用亚低温这一当代最先进的技术系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经验,在京、沪等地的全国百余家医院大规模推广。人脑胶质瘤的研究成果运用基因治疗的方法,开辟了颅脑肿瘤治疗的新领域。常温下半肝血流阻断切肝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等创立的新术式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内分泌研究为我国实行全民食盐加碘策略提出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建设性意见,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天津医大总医院、医大二院、医大肿瘤医院已经成为代表本市最高医学水平的龙头医院。吴咸中院士领衔的全国中西医结合胆胰疾病诊疗中心,郝希山院士领衔的亚洲乳腺癌治疗中心成为各自研究领域代表国家水平的医疗中心。
绘就新蓝图实现新跨越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起始之年。站在新的起点,天津医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211工程”带动战略,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整体推进,重点跨越,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全校各学科整体上水平,再创教育、科研、医疗和管理工作的新优势,为天津市重大疾病防治、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天津医科大学将发挥学科优势,跟踪国际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重视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促进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针对我国烈性传染性疾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及糖尿病等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问题,开展科技攻关。重点进行临床各学科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临床诊治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研究,创新性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同时,医科大学将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和药学学科新增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以适应天津市在此领域的发展需求。
为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医科大学发挥医科院校的独特优势,坚持面向社会需求,重点开展医学科研应用性研究,着重研发本市急需的、服务于滨海新区建设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生物医药新技术。“十一五”期间,将建设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开展生物技术和新药研发,为新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加强天津市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着力建设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生物治疗、生物信息、生物芯片、组织工程等几个研究平台,为聚集高水平人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创造硬件条件。
“十一五”期间,医科大学将继续会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创新团队,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带动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建立互联互通的医学远程教育资源库,使高水平医学教育科研成果全市共享,建设数字化校园,建成国内一流的“可视化的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解决留学生教育和现代医学相关技术学院建设的急需,优先建设“留学生教育综合楼”和“现代医学相关技术学院”。
经过多年建设,天津医科大学学科优势更加突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升, “211工程”已经成为天津医科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巨大推动力,天津医科大学正发动着科技创新的巨大引擎,朝着一流医科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