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不以分数论英雄 学术潜力愈发受重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2008-03-24    东方网-文汇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19 22:33:44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考博:不以分数论英雄

与以前的“少而精”阶段相比较,现在的博士生数量大大增加。高考“一考定终生”的现实,让部分考生因几分之差而落入非重点的二流学校,这些人往往从进校那天起,就把考研和考博作为改变命运的选择。为了晋级而“搏”研究生、博士生的考生,在思想力、创新力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不少专家提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近几年一直遭到诟病,扩招和高校发展不平衡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沪上某知名高校计算机系最近进行的博士生招生中,一名笔试成绩第一的考生经过面试,被导师以“不具备基本科研素养”为由拒之门外。高校博士生复试正在进行,记者采访时获悉,同样因注重科研能力而拒绝高分考生的事例并不鲜见。随着博士生导师选才自主权的日益加大,考博的面试和申请材料越来越受到重视。博导的态度十分坚决:“要优先考虑具备学术潜力的考生,而不是以分数论英雄。”

数量增了,质量降了

据介绍,沪上名校博士生的报名和录取比例一般为3∶1,考生笔试之后,按照1∶1.2的比例组织面试,由专家小组根据总成绩淘汰一部分进入面试的考生,决定最终录取名单。

之所以拒绝总分第一名的考生,计算机系的这位博导告诉记者:“面试的时候,我提到我的专业研究方向,他竟然只是从报纸上了解了一点,根本没有从学术研究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否决了这名考生。”他认为,笔试分数只显示考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学术潜力和素养还是要通过面试等途径来考查。

采访中不少教授特别是知名大学的教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表示忧虑。与以前的“少而精”阶段相比较,现在的博士生数量大大增加,一些高校每年招收博士生超过1000人,那些擅长考试而不具备科研素养的学生也进入了博士队伍。“一些著名大学都存在‘一流本科、二流硕士、三流博士’的说法,这虽然有点偏颇,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一位教授告诉记者。

考研考博,岂是跳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的考博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非重点高校的学生。许多教授介绍说,高考“一考定终生”的现实,让部分考生因几分之差而落入非重点的二流学校,这些人往往从进校那天起,就把考研和考博作为改变命运的选择。一些地方院校甚至演变成考研培训班,全校90%的人都以考研为目的,根本忽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教育俨然成了“高中后”的应试教育。

“接受的教育不一样,承担课题研究的能力当然也不一样。”一些博士生导师承认,他们更愿意招收来自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因为从多年招收研究生的情况来看,这些考生相对学术潜力更好;而那些为了晋级而“搏”研究生、博士生的考生,则在思想力、创新力方面明显存在差距。当然,普通高校毕业生中也有极具学术潜力的,如何去发现?除了考分,面试等就是重要途径。

重视“出身”,抬高“门槛”

或许正是为了改变博士招生中单纯以分数论英雄的局面,不少知名高校在今年的招博工作中,普遍加大了博导自主选择的权重。记者获悉,教育部在最新出台的规定中,也对公开招收博士增加了“申请材料评价”的新项目,要求高校组织专家对考生的硕士成绩、硕士论文、科研成果、获奖证书等众多申请材料进行评估,作为录取与否的重要依据。

来自本市一所高校理工专业的赵教授告诉记者,一些知名高校在招博时,已经明确要根据考生的本科、硕士两个“出身”分别加分。以他所在的高校为例,来自北大、清华等 “985高校”(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一流大学)”的考生一般可以加20-30分,来自“211高校”(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高校)的考生可以加10-20分。

出台“申请材料评价”要求、产生“出身加分”现象,毫无疑问,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的生源质量,进而选拔更有学术潜力的人才去攀登科研“金字塔”。一所知名高校研招办的负责人认为,考生通过考博改变命运的想法无可厚非,但国家的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招生部门要做的,就是选拔出具有学术潜力、更适合从事科研活动的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进入“攻读博士”这样一个高端学习的阶段。

不少专家提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近几年一直遭到诟病,扩招和高校发展不平衡是最根本的原因。在现实情况下,从博士生招生开始设立更严格的“门槛”,给教授更多的自主权,显然不失为提高人才质量的一个途径。

本报记者 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