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哈尔滨市民老滕因儿子2005年未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为了激励儿子,老滕自学了一年,于2006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5月8日《黑龙江晨报》) “自啃”书本,率先钻研,考取名牌高校。这份爱心与苦心固然让人动容,但老滕学习的出发点欠妥。首先,老滕考上清华不是为了研究学问,而是为了回敬未考上名校的儿子一点“颜色看看”。这种功利的学习心态,不仅浪费生命、伤及自身,还会殆害孩子的价值观和未来;其次,老滕所点名要儿子必须考上的那几所名牌大学,即便中国最好,却不一定最适合孩子的自身发展。 作为衣食父母,我们可以俯下身子去帮助经验缺失的未成年孩子编织未来,但绝不是昂首阔步地包办孩子的学堂与工作岗位;我们可以亲切表达对后辈的父母之爱、护子之情,但绝不是以牺牲自身的退休时光,用挤进名牌学堂去苦熬数载休息时光的方式,去替孩子“预制将来”。即便孩子最终未如父辈之愿,未进名牌大学,未居高位之职,只要孩子们快乐着,很适应地学习与工作着,其实,那才是孩子最大的成就,更是对父母的最大的宽慰。 |
|